德國很多汽車巨頭最近日子不好過,保時捷虧了錢,奔馳裁了員,大眾更是計劃著大規模減薪縮產。
據德國《南德意志報》消息,如果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德國“對中國期待太高”。不得不說,這鍋甩得也太沒水平了。
中國市場一直對德國車企敞開大門,怎么就突然成了他們衰敗的“背鍋俠”?
![]()
這要從一場半導體戰說起
2019年,中國企業通過合法合規的商業流程收購了荷蘭安世半導體,這筆本應皆大歡喜的交易,卻在幾年后成了德國汽車工業的"噩夢開關"。
或許有人不知道這家公司的分量,簡單來說,安世生產的車規級芯片就是汽車的"毛細血管",從電子控制系統到發動機管理模塊,沒有它,整條汽車生產線都得停擺。
更關鍵的是,收購完成后,中國企業投入巨資擴建了東莞生產基地,讓這里撐起了安世半導體全球七成的產能。當時荷蘭政府坐著就能收稅,德國車企能穩定拿到核心零部件,中國企業獲得合理收益,完全是三方共贏的局面。
可這一切在德國跟著美國搞"供應鏈脫鉤"后徹底變了味。
![]()
2024年,荷蘭政府在美國的壓力下突然變臉,以"國家安全"為由接管安世總部,凍結中方資產還罷免了中方管理層,擺明了想切斷中國企業對這家公司的控制權。
他們本以為這樣能拿捏住供應鏈的命門,等著看中國企業慌亂的樣子,結果安世中國團隊48小時內就完成了本地系統切換,不僅準時給數千名員工發了薪資,生產線更是一刻沒停。緊接著中國企業宣布對非友好國家訂單采用人民幣結算,這波有理有據的反擊,直接戳中了德國車企的痛處。
大眾、寶馬這些巨頭瞬間慌了神,他們的庫存芯片撐死了也用不過四周,而安世芯片占了大眾車規級芯片采購量的一成五,沒了這部分供應,生產線只能眼睜睜看著停轉。可笑的是,德國媒體對前因后果避而不談,反而倒打一耙指責自家車企"太依賴中國"。
那時怎么不說"依賴中國",如今出了問題倒想起甩鍋了?
![]()
其實芯片斷供只是導火索,真正的問題藏在德國車企自己的戰略里。
經常關注車的朋友都知道,德國主要汽車集團八成以上的車規級芯片都依賴外部供應商,自己既沒有建立核心研發團隊,也沒有布局產能儲備。
現在供應鏈出了問題,不怪自己戰略失誤,反而怪供應商"不夠聽話",這邏輯實在站不住腳。
德國轉型的自己問題
德國轉型失敗的根源,在于對傳統制造業的路徑依賴太深,深到成了絆腳石。作為制造業立國的國家,德國有大量"隱形冠軍"企業,也有雄厚的燃油車技術積累,這些曾經的優勢讓他們沉迷于舒適區。為了維持燃油車產業的就業穩定,德國甚至試圖通過開發生物質動力汽車來規避電動化轉型,硬生生錯過了新能源革命的窗口期。
這種"守成"心態反映在研發投入上更明顯:2022年比亞迪在新能源車研發上投了超100億元人民幣,而寶馬同期的投入換算過來也就80億左右,投入差距擺在這兒,市場競爭力的差距自然越來越大。
![]()
更要命的是德國內部的體制束縛。德國企業監事會里工會占了一半名額,凡事都要講"平衡",卻忘了市場競爭不等人。一個新能源車型的研發決策,往往要在各方利益間反復拉扯,等最終定下來的時候,中國車企早就推出兩代產品了。
德國新能源車在本土市場的份額不僅沒增長,反而因為充電設施配套混亂、補貼政策朝令夕改而不斷下滑。歐盟內部更是一盤散沙,法國說取消購車補貼就取消,德國想推進統一充電標準卻沒人響應,這樣的環境下,德國車企想轉型都難,總不能讓企業自己單打獨斗吧?
可即便如此,德國媒體還是不愿面對現實。他們寧愿花大量篇幅渲染"中國競爭威脅論",也不愿深入分析為什么自家車企轉型如此艱難。
雙標與盲從,把共贏之路走成死胡同
2019年美國全面封鎖華為時,德國媒體連句公道話都不敢說,反而幫著美國辯解"是基于安全考量"。要知道,華為的設備早已融入德國的通信基礎設施,性價比和可靠性有目共睹,限制華為不僅推高了德國的5G建設成本,還延緩了數字化轉型進程。可德國為了迎合美國的戰略,硬生生犧牲了自己的利益。
![]()
更可笑的是,當中國出于國家安全考慮實施稀土出口管制時,德國媒體立馬跳腳罵"經濟脅迫"。他們似乎忘了,德國車企用的稀土七成以上都來自中國,而稀土恰恰是制造汽車芯片和動力電池的關鍵材料。合著美國搞技術封鎖就是"安全需要",中國搞出口管制就是"經濟脅迫"?這種看人下菜碟的嘴臉,徹底暴露了骨子里的奴性。
對美國唯唯諾諾,對中國就橫加指責,說白了就是欺軟怕硬。
明明中德經貿具有極強的互補性:德國需要中國的市場、稀土和完整供應鏈,中國需要德國的高端制造技術和設備,可德國偏偏要跟著美國搞"去風險"。
![]()
更諷刺的是,德國在疏遠中國的同時,還親手毀掉了另一個重要合作方。俄烏沖突中,德國跟著歐盟對俄羅斯實施能源制裁,結果導致本土能源價格飆升,工業生產成本大幅上漲。盡管從美國和挪威進口了替代能源,但價格比俄羅斯天然氣高出好幾倍,不少德國企業要么外遷要么減產。
德國一邊關停境內全部核能設施,一邊又大量進口法國核電站生產的電力,這種自相矛盾的操作,實在讓人看不懂。
總之,甩鍋解決不了問題,清醒才是唯一出路,說到底,德國汽車工業淪落到今天這步田地,純屬自找。
不是中國"變了",而是德國自己放棄了技術創新的機會,自己搞砸了產業轉型,自己用雙標和搖擺破壞了合作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