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當清晨的第一縷光還未完全照亮房間,劉哲(化名)的指尖已經在一塊微亮的屏幕上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的生活,乃至他這一代人的生活,似乎早已被一系列無縫銜接的平臺所定義:從決定“吃什么”的大眾點評,到定義“怎么玩”的小紅書;從管理“如何工作”的飛書,到與人溝通交流的微信。
平臺共同營造了一種順滑的現代生活體驗。算法和數據幫助我們消除現實的摩擦與阻礙,將復雜的世界“預先消化”,再以最便捷、最合口味的方式喂養給我們。我們沉浸其中,享受著前所未有的便利,仿佛生活本身就是一場流暢的點擊與滑動。它營造的是一種毫不費力的人生,一種粗糙被磨平、等待被省略的生活。這種誘惑,對于在現實世界中磕磕絆絆的青年而言,幾乎無法抗拒。
但這種極致的順滑體驗,恰恰是陷阱的運作方式,其代價是一種主導權的讓渡。正是這種主導權的讓渡,將我們置于一種無形而深刻的現代困境之中。將鏡頭拉近,我們便能看到這種“困”在現實中的具體樣態:刷短視頻,算法精準推送最容易停留的片段;在購物、出行、交友中,平臺替我們把復雜的世界簡化成最順滑的選擇。看似毫不費力的人生,成了許多人難以拒絕的誘惑。但是,如此的順滑也在悄然制造新的困境:越依賴推薦,越難真正決定自己想要什么。
為了更深入地揭示當代青年所面臨的平臺困境,我們的研究團隊,包括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駱宗琦、聶玉治、龔錦濤,以及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賀子陽等同學,分別于西安、北京等地開展了田野調查。基于所收集的一手資料,接下來將講述三位不同青年的平臺體驗,他們分別被“困”于工作、情感與生活的場域之中。他們的體驗是這個時代的縮影。在復雜的世界中,他們或許是渺小的個體,但這些個體切身的掙扎、妥協與偶爾的反抗,真實地展現了青年群體困于平臺和算法之中的生存狀態。
![]()
團隊成員在西安與受訪者進行交流 作者/供圖
困于“工作”:
我想告別“996”,卻成為“007”
“再見,16樓。”
按下“發送”鍵的那一刻,26歲的UI設計師劉哲感到了解脫。標題是“離職申請”。窗外西安高新區的夕陽,是他從西安美術學院畢業四年來第一次靜心欣賞的風景。過去三年,他在一家互聯網“中廠”做設計師,工資尚可,卻被困在工位、會議室和地鐵之間。“996”是常態,“007”被稱作“福報”。
“你知道那種感覺嗎?”他回憶起一個少兒英語APP的項目,前后改了二十多遍。最后老板說要“既活潑又高級”。他追問方向,老板冷冷一句:“我請你來是解決問題的,不是讓我給你答案的。”那一刻,他感到的不只是疲憊,更是尊嚴的喪失。
離職后,他在朋友圈曬出一張咖啡館照片:MacBook、手沖咖啡、綠植背景,配文是“山水有相逢,江湖再見。下一站,大理”。他為自己規劃了“數字游民”的藍圖:逃離格子間,靠零工平臺接單,在“站酷”掛作品集,掌控時間與價值。在他眼里,平臺起初就像一扇通往自由的金色大門。
剛到大理,劉哲長租了一個帶陽臺的房間,月租2000元。某個周二,他隨心所欲地爬上蒼山,站在山頂的他覺得自己作出了最正確的決定。接幾個小單,在客棧陽臺吹著風就能賺錢。“這錢賺得才叫舒坦,哪像以前,掙的每一分都是‘賣命錢’。”憑借作品集和履歷,劉哲很快接到訂單,拿到第一個五星好評。那一刻,他覺得自己終于開始“活著”,而不再只是“耗著”。
變故發生在第二個月的一個下午。一個通知彈窗,一個三星評價,以及一句13個字的附言——“合作愉快,但溝通效率可以更高”。附言的客戶是成都一位小創業者,項目是兒童繪本館小程序的界面設計。劉哲前后修改十幾稿,對方收貨,卻留下了這個評價。起初他沒在意,但第二天發現,平臺推薦給他的已不再是高價的“品牌VI設計”,而是幾十元的“電商banner”“朋友圈海報”。嘗試接高價單時,客戶也因這條評價而質疑他的能力。
算法的懲罰,是沉默且迅速的。那句“溝通效率可以更高”,像針一樣扎進他的神經。幾天里,他不斷刷新主頁,幻想三星會變回五星。他想解釋,又怕顯得小題大做;想申訴,又怕得罪客戶。夜里,他翻來覆去回想聊天記錄,懷疑自己的每一句話。
“我開始接以前根本不會看的單子。”他說,聲音低了下去。“50塊錢給重慶火鍋店做代金券設計,80塊錢做上海寵物店的開業海報。屈辱嗎?就像把手藝擺在地攤上低價甩賣。但沒辦法,不低頭就撐不下去。”
更讓他恐懼的,是平臺的提示音。“叮咚”一響,他立刻放下碗筷,甚至掛斷和母親的視頻。某一刻,他看到母親擔心的眼神,覺得自己“特別不是東西”。他逃離了辦公室的監視,卻被算法“老板”全天候監控。
在我們不到兩小時的談話里,他的手機屏亮了近二十次,每次他都迅速瞥一眼,確認消息。這個動作,已刻進神經。
他確實身處大理。某天下午,他坐在客棧窗邊,蒼山洱海近在眼前,但他忘了看海,那時他正與客戶爭論幾個像素的差距。劉哲堅持美學最佳,對方卻回了一個微笑表情:“再近一點,會顯得更有凝聚力。”他渾身發冷,卻只能妥協:“您說得對,還是您考慮得周全。”為了維持脆弱的評分,他把自己變成一臺“永不犯錯”的機器。平臺算法為他規劃“最優路徑”,他以為在選擇,其實只是執行。
傍晚,他合上電腦,夕陽灑在洱海上,美得像畫。他卻感受不到喜悅。打開Excel粗算,本月平均每天工作超12小時,無休無止。他告別了“996”,卻擁抱了“007”。
困于“情感”:
那一分鐘的“媽媽”
在西安小寨一家星巴克,28歲的平面設計師陳靜(化名)推過手機給我們看,屏幕上定格著一位中年女性的笑容,眼角細紋里滿是暖意。“薇薇,工作再忙也要按時吃飯,天冷了要穿厚外套。媽媽……想你了。”這是屏幕上的女性說的話,薇薇是陳靜的乳名。陳靜低聲說:“這是我媽……也不是。用她的語音、照片和一個叫‘HeyGen’的網站做的。味道挺像,但還是有點電子音。”
一年前,母親因突發心臟病去世。陳靜記得醫院走廊的白燈和消毒水味,醫生搖頭的瞬間,她腦中一片空白。喪事期間,她在親戚眼里最冷靜:核對流程、招待賓客、安撫父親。但關上門,她會把頭埋進母親的衣柜里默默哭泣,不敢讓父親聽見。
母親離開后的三個月,她的世界始終灰暗。轉機出現在一個失眠的深夜,她在小紅書刷到帖子——“我讓爸爸開口對我說了生日快樂”。博主分享了用照片和錄音生成“開口說話”的數字人視頻的教程,并附上AI網站的鏈接。
她像抓到救命稻草般點開教程里的鏈接,名為“HeyGen”的網站彈出,界面全英文,但對英語六級一次過的陳靜來說并不算障礙。她在“Voice”(聲音)欄上傳了用“剪映”拼接、降噪處理過的母親語音,又在“Generate Avatar”(生成數字人)界面上傳了母親在大雁塔廣場的照片。文本框里,她遲疑許久,最終輸入最想聽到的幾句話。點擊生成后,進度條緩慢轉動,那五分鐘比一個世紀還長。陳靜說:“我就死死地盯著那個進度條,又害怕,又期待。害怕它做得太假,更害怕的是它做得太真。”
視頻生成完畢,她點下播放鍵,屏幕上,母親的臉龐“活”了過來,用熟悉的聲音說出了她輸入的那幾句話。陳靜眼淚一下子就下來了:“你看她眼神是空的,頭轉的幅度也很僵硬,奇怪的是,我媽說話從不帶‘呀’‘呢’這些語氣詞,但AI為了讓語句連貫,會自動加上。當屏幕里的‘媽媽’用熟悉的聲音說出‘吃飯了呀’這四個字時,我一下子就哭了出來,我知道那是假的,但我大腦就是會忍不住去相信,忍不住去流淚。”
“(HeyGen)基礎的付費套餐每月20多美元,可以用銀聯支付。”她猶豫過,一個月兩百多塊,夠吃好幾頓大餐。但想到能再聽母親嘮叨一句,她還是付了款。第一個視頻像泄洪的閘口。既然訂閱了,她就開始制作更多視頻,讓“媽媽”參與自己的生活:“薇薇,今天的設計稿很棒”“新裙子真好看”。她在兩個角色間切換:渴望被愛的女兒和編寫母親臺詞的編劇。
然而,這種“自導自演”的慰藉是脆弱的。
“大概做了十幾個視頻后,有一次,我突然就崩潰了。”她的聲音低了下去,“因為我發現‘她’就是個復讀機,永遠不會有驚喜,永遠不會像我媽那樣突然罵我一句‘沒出息’”。那一刻,比母親剛去世時更難受,仿佛親手證明母親徹底不在了,像是“去世了第二次”。
此后,她不再續費,但也沒刪掉視頻。這些視頻既是希望,也是最“鋒利”的慰藉,成了無法戒斷的儀式。一次,父親無意間看見她反復播放母親的視頻,只是嘆氣:“薇薇,別這樣,你媽看見了會心疼的。”這個由數據和算法拼接出的“遺物”,在她與現實之間產生越來越深的鴻溝。它讓她暫時忘記失去的痛苦,卻也讓她失去了在沒有母親的世界里繼續走下去的力量。她關掉手機,咖啡館窗外的陽光照在她臉上,顯得有些蒼白。她輕聲說:“我知道我爸說的是對的。但每天晚上,還是會忍不住點開它。就看最后一遍,我總是這么告訴自己。”
困于“生活”:
算的是未來,鎖死的是自己
“今日宜保守,忌作重大決策。”
在反復確認了當天的運勢后,25歲的新媒體運營李雪(化名)才關掉手機準備入睡。過去三年,她幾乎每晚都要看一眼運勢,從中尋找所謂的“標準答案”。
在西安大雁塔旁的奶茶店里,她向我們展示了手機里名為“玄學”的應用夾,里面有“星座運勢”“準了”“口袋星羅”,以及收藏的三位塔羅師。李雪第一次接觸占卜是大三考研時,那晚失眠,她在抖音刷到“測考研成功率”的視頻,點進去輸入生日和考試時間,結果顯示“成功率40%,需謹慎選擇”。“心里咯噔一下,但又覺得終于找到復習不順的原因,好像是上天的旨意。”
從那以后,占卜逐漸滲透進她的生活。讓她“入坑”的,是一次合租矛盾。APP提示她“水逆期間退一步海闊天空”,她忍住沒發作,兩天后室友主動搬走。這讓她驚喜,仿佛印證了天機。此后,她選課前要看“是否適合學習新領域”,投簡歷前會花幾元錢請咨詢師解讀“工作匹配度”,甚至點外賣也會查“今日幸運方位”。真正讓她被牢牢拿捏的,是一次跳槽機會。公司一位前輩離職創業,邀請她去做內容主管,薪資翻倍,還能獨立負責項目。對剛工作一兩年的她來說,這是巨大誘惑。但新公司的未來不確定,她心里沒底。猶豫之際,她預約了最信賴的塔羅師“星辰女巫”,支付費用后進行視頻連線。
洗牌、抽牌,最后攤開的三張是逆位“戰車”、正位“隱士”和逆位“星幣十”。“她解釋說,戰車倒了,說明貿然前進會遇到阻力;隱士代表需要沉淀;星幣十倒了,意味著物質上會有損失。”李雪復述,“她總結說,新機會看似光鮮,但隱患重重,我更適合沉淀而非冒進”。
原本就猶豫的李雪,心瞬間涼了半截。掛掉視頻的當晚,她便給前輩發了微信,婉拒了邀請。“我知道很多人會說這是迷信,但在那一刻,我真的覺得自己得到了一個明確的答案。”她說。對她而言,占卜不僅是娛樂,更像是一種心理依賴。它在焦慮和不確定中提供了一個解釋,讓她相信生活有跡可循。
大約兩個月后,李雪在朋友圈刷到前輩公司發布的第一條爆款視頻,主導者正是接替她的女孩。她猛吸一口奶茶,苦澀難咽:“心里堵得慌,就像錯過了幾個億。”忍不住又去找“星辰女巫”,質問為何會這樣。
塔羅師的回答冷靜而巧妙:“親愛的,你當時心態太急,能量場不穩,可能影響了牌面解讀的準確性。”這番解釋非但沒有讓李雪警醒,反而讓她覺得是自己準備不足。“看來下回算之前得先沐浴焚香了。”她對占卜的依賴更深了一層。
不僅是塔羅師,算法同樣精準捕捉需求。掛掉視頻,她又收到APP首頁推送:“近期能量不佳?試試水晶開運手鏈吧,新人首單優惠。”李雪苦笑:“比起自己作決定,讓‘水逆’背鍋更容易。遇到問題,第一反應不是想解決,而是打開APP。結果不好,就有了放棄的借口,還能安慰自己,說是聽從了‘正確的指引’。”
李雪的經歷折射出當下不少年輕人的困境。表面上,他們在網絡占卜中尋求心安,實際上卻把人生的主動權交給了平臺包裝的產品。這些產品先精準捕捉并放大對未來的焦慮,再以“神諭”的姿態提供看似能規避風險的答案。
“我以為我在花錢算未來。”李雪說,眼神里透出清醒后的疲憊,“但我花了錢,怎么未來離我越來越遠了呢?”
困于順滑的安逸而非奔赴的初心
上述被困于平臺的青年并非獨特個案,這些經歷在當代青年中是普遍存在的。奇怪的是,年輕人不是被動地陷入算法規訓之中。恰恰相反,他們最初的選擇都帶著一種主動尋求解放的積極姿態——渴望掙脫物理空間的束縛,渴望在巨大的悲痛中尋得慰藉,渴望從生活的混沌不確定中抓住一絲掌控感。但平臺以算法精準地回應了他們深切的訴求。可以說,這正是算法最迷人,也是最危險的地方。算法的塑造總是以賦能與優化的面目出現,讓我們心甘情愿地交出生活的主導權。
真正的困境在于問題的解決方案本身成為新的問題。工作、情感、生活,這三大基本盤在平臺媒介的深度介入下發生了質變。平臺通過極致的順滑體驗——消除等待、簡化選擇、預測需求——系統性地削弱了個體的主體性。看似自由無垠的數字生活背后,筑起一座由算法塑造、規訓乃至收編我們反抗的無形高墻。這場看似溫和的收編里,被奪走的不是未來的選擇,而是那份“我命由我”的信念,一旦失去,無論算法描繪的藍圖多么美好,也不過是一個看不見的牢籠。
但被困并非故事的全部,“掙扎”也在同時發生。我們不應用激烈的反抗去定義掙扎,掙扎也可以是“一瞬間的清醒”。平臺提供的解決方案背后需要付出真實的代價。當追求自由,換來的卻是自主主導權的喪失;當尋求慰藉,代價卻是真實情感進程的中斷;當依賴答案,最終卻導致個人選擇能力的萎縮時,這種清醒的時刻便會到來。
那么,出路何在?完全逃離平臺算法或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算法已如空氣和水,滲透進現代生活的各處。真正的出路,或許不在于逃離,而在于清醒。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從被動的“用戶”成為一個試圖主動與平臺“對話”的人,有意識地為自己的數字生活設立邊界,并在“被看見”與“被定義”之間保持清醒。由數據構成的“用戶畫像”,永遠無法定義我們完整的、活生生的人格。我們必須在算法提供的“最優解”之外,為自己保留犯錯、走彎路、體驗一切事物的權利。所以更為重要的是奪回對自己生活的主導權。
我們看見困境,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掙扎的價值。在算法試圖將一切變得順滑、高效、可預測的時代,那些充滿笨拙、不確定的真實體驗,反而成為我們對抗異化、安放自我的陣地。意識到算法和平臺的規訓,并在此前提下進行主動的、微小的、永不停止的抵抗,本身就是一種現代性的生存智慧。
告讀者
“社會調查”版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關乎國計民生的焦點、熱點、前沿問題為牽引,以準確識別研判“問題”、總結提煉“辦法”為期待;立足中國實踐,力求見人見事見思想,用生動鮮活、兼具思想與溫度的文字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寫進人民心坎里,助力把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統一起來。本版擬設“深度調查”“實踐啟迪”“問計于民”“編輯手記”“讀者來信”等欄目。誠邀賜稿!來稿請注明投稿欄目。投稿郵箱:dcyj_sscp@cass.org.cn。
作者系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王亮
新媒體編輯:宗敏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