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知名媒體人 趙剛
![]()
中國境外留學市場的發展趨勢如何?泰晤士高等教育(THE)2025年9月底預測,中國留學生規模在未來15年間大概率會繼續下降,而且降幅明顯。留學還有意義嗎?留學紅利還有嗎?
01中國境外留學市場規模的變化
![]()
我統計、匯總了從2000年到2022年中國教育部、全球化智庫公布的中國境外留學人數,其中:
2000年3.9萬人,2001年8.4萬人,2002年12.5萬人,2003年11.73萬人,2004年11.47萬人,2005年11.85萬人,2006年13.38萬人,2007年14.4萬人,2008年17.98萬人,2009年22.93萬人,2010年28.47萬人,2011年33.97萬人,2012年39.96萬人,2013年41.39萬人,2014年45.98萬人,2015年52.37萬人,2016年54.45萬人,2017年60.84萬人,2018年66.21萬人,2019年70.35萬人,2020年45.09萬人,2021年52.37萬人,2022年66.12萬人。
顯然,2008—2019年是中國境外留學市場大幅上升時期,人數從17.98萬人,猛增到70.35萬人,年均增長接近16%。
02中國境外留學市場與GDP增速的關系
![]()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2000年到2022年的GDP增速如下:
2000年8.6%,2001年8.3%,2002年9.2%,2003年10.1%,2004年10.1%,2005年11.5%,2006年12.7%,2007年14.2%,2008年9.7%,2009年9.4%,2010年10.6%,2011年9.5%,2012年7.9%,2013年7.8%,2014年7.5%,2015年6.98%,2016年6.77%,2017年6.89%,2018年6.76%,2019年6.07%,2020年2.34%,2021年8.57%,2022年3.13%。
在2008—2019年中國境外留學市場大幅上升的同時,中國GDP增速開始放緩,從2008年的9.7%降到2019年的6.07%。
2020年成為中國境外留學市場的轉折點。2020年及以后,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中高收入人群消費降級、國內外應屆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影響,中國境外留學市場進入疲軟下滑區間。
03留學邊際效益遞減?
![]()
在中國境外留學市場,“留學紅利”往往是海外學位與就業之間的關系,所謂“名校學位確保好工作”。其實,這一關聯只是主觀臆斷,無論是國內學歷,還是海外學位,都與就業沒有直接關系。就業往往取決于市場的供求關系。
觀察留學與就業的關系,會發現21世紀的前25年,中國就業市場的擴張、萎縮與宏觀經濟發展的方向相一致:
2001—2010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助力中國GDP的高增長,工作相對好找,外向型人才稀缺,留學海歸的就業優勢明顯;
2011—2025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勢頭減弱,開始轉向中速或中低速發展模式。另外,外向型經濟的拉動作用開始下降,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逐漸成為中國經濟模式的新常態,就業市場對留學海歸的需求量開始下降,海內外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加劇,海歸的就業優勢減弱;
而且,2011年以后,中國境外留學市場從精英留學向大眾留學轉化的趨勢更加明顯,與國內畢業生相比,留學海歸的整體表現并不突出,示范效應減弱。
04理性留學背景下的思考:留學貴嗎?
![]()
當前中國境外留學市場日趨理性,留學大眾化對學費、生活費的預算開支非常看重。
全球主流留學目的地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的學習、生活成本總體最高,而其他國家和地區要低一些。
美國名校學費的中位數超過每年40萬元人民幣;
英國大學留學消費中位數支出每年40萬元人民幣左右(學費25萬元人民幣,生活費15萬元人民幣)。如果在倫敦、牛津、劍橋等地留學,生活費部分每年還要增加10—15萬元人民幣以上;
歐洲一些小語種國家(德國、法國、意大利等)的公立院校采取免學費或低注冊費的模式,加上生活成本支出,每年需要20萬元人民幣;
在“一帶一路”地區,馬來西亞每年學費加生活費在6—8萬元人民幣,俄羅斯、白俄羅斯、東歐每年留學總開銷5—7萬元人民幣。
理性留學的中國家庭不再砸鍋賣鐵上名校,而是量入為出,這是規避留學“斷供”風險的理智抉擇。
05留學不能保證成功,但終生受益
![]()
曾經人流不絕的留學展會開始安靜下來,國際教育高速發展堆積的泡沫正在被擠出、破裂。雖然中國學生和家長仍熱衷于高排名的海外院校,但盲目追高的熱潮正在降溫。
留學扎堆兒的集體無意識正在被高度個性化的選擇所代替。在升學過程中,國內教育與國際教育的多元化志愿填報標志著中國與世界的深度融合。
在理性留學的時代,人們逐漸意識到,留學不能確保找到好工作,不能確保社會認同的成功,但重新塑造了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海外學習的核心優勢是批判性思維(思辨意識)的訓練,打破“標準答案”的舊有思維框架,不斷拓展視野和觀察角度。
另外,在國際學習環境、國際職場環境中,多元文化的融合突破了中國學生單一文化的固步自封,有助于客觀看待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砥礪、共存。
留學的價值很難用投入產出比來計算,特別是對人格與性格的重塑,這方面的“紅利”終生受益。
至于留學海歸的價值,則需要經受市場的考驗和選擇。最終體現價值的不是海外名校學位,而是真才實學。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