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80周年紀念日后,新華社連續3天刊發署名“鐘臺文”的文章,從歷史、利益、立場三個維度層層遞進,引發兩岸乃至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臺灣政治大學學者王信賢直言,這標志著大陸對臺政策從“宣示階段”邁入“實踐階段”,“承認兩岸同屬中國人”成為對話的唯一前提。
而重慶警方對“臺獨”分子沈伯洋立案偵查、臺灣光復日被定為法定紀念日等動作,更讓這一信號有了堅實支撐,這場跨越海峽的輿論與政策互動,背后藏著怎樣的戰略考量?
![]()
相關媒體報道
臺灣屬于中國從未改變
先來談談央媒署名的第一篇文章,即《臺灣問題的由來和性質》,歷史的定論為臺灣的歸屬劃定了清晰邊界,而現實的利益得失則讓兩岸民眾更直觀地感受到統一與分裂的天壤之別。
從三國時期的史料記載到現代國際法的明確界定,臺灣屬于中國的屬性從未改變,這正是央媒系列文章立論的根基所在。
1945年10月25日臺北公會堂的受降儀式上,國民政府代表陳儀莊嚴宣告,“從今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國主權之下。”
這一歷史場景被完整記錄于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文獻中,成為臺灣光復的鐵證。
![]()
陳儀
而更早的公元230年,吳國將領衛溫率船隊抵達夷洲,沈瑩在《臨海水土志》中詳細記載了當地風土人情,這是世界上最早關于臺灣的系統性記述。
法理層面的證據同樣無可辯駁,1943年《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波茨坦公告》進一步重申這一主張。
1971年聯大第2758號決議通過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其核心邏輯正是“臺灣屬于中國”。
![]()
喬的笑
從甲午戰爭后《馬關條約》的屈辱割讓,到抗戰勝利后的光榮光復,再到如今光復日被定為法定紀念日,臺灣的命運始終與祖國緊密相連。
這些跨越千年的歷史脈絡與法理依據,不僅讓“臺獨”言論失去立足之地,更印證了央媒文章“臺灣屬于中國是歷史必然”的核心判斷。
![]()
臺灣屬于中國
統一紅利與“臺獨”苦果
歷史與法理的定論已無需贅言,而統一與分裂對臺灣民生的實際影響,更能讓普通民眾看清利弊。
央媒發布的第二篇文章《兩岸關系發展和統一利好》強調“利好”并非空泛承諾,而“臺獨”帶來的困境也已在臺灣社會顯現,兩種選擇的對比愈發清晰。
![]()
兩岸關系發展和統一利好
統一對臺灣的紅利早已在局部地區顯現,2018年廈金通水工程啟動后,金門結束了長期缺水的歷史,如今當地居民生活用水成本下降,農業灌溉面積增加,利弊清晰可見。
2025年上半年數據顯示,兩岸貿易額達1477.8億美元,同比增長11.4%,臺灣對大陸出口額占其總出口額的42%,電子、農業等產業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度居高不下。
央媒文章提出“和平統一后臺灣可共享大陸發展紅利”,在這些數據中得到生動體現,可賴清德當局推行的“臺獨”路線則讓臺灣付出沉重代價。
![]()
廈金大橋
為打造所謂“臺灣之盾”,其耗費巨資采購美國淘汰的M113裝甲車和“毒刺”導彈,2026年軍費預算已增至GDP的3%,卻導致教育、醫療等民生支出被擠壓。
大陸取消對臺部分商品關稅優惠后,2025年臺灣水果對大陸出口量暴跌58%,屏東果農不得不將滯銷的蓮霧低價處理。
《美麗島電子報》10月民調顯示,58.3%的臺灣民眾認為“恢復兩岸談判”是維護安全的最佳方式,僅28.2%支持增加防務預算,民心得失,可見一斑。
![]()
賴清德
“臺獨”外部空間持續壓縮
此外,臺灣問題從來不是孤立的地區事務,其背后牽涉復雜的國際博弈。
但隨著大陸綜合實力提升和國際社會認知轉變,“臺獨”勢力尋求外部支持的空間不斷縮小,國際輿論對“一個中國”原則的認同持續鞏固。
這便與央媒發布的第三篇文章《祖國必然統一勢不可擋》的立場形成了鮮明呼應。
![]()
祖國統一
美國國內對“臺獨”勢力的態度已出現分化,《時代》雜志亞洲問題專家高德斯坦撰文批評賴清德是“魯莽的領導人”,警告其激進路線可能引發臺海沖突,呼吁美國政府對其加以節制。
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部分議員也公開表示,不應為“臺獨”勢力“火中取栗”,擔心臺灣問題影響美國在亞太的核心利益。
這種內部分歧,打破了民進黨當局“倚美謀獨”的幻想。
![]()
賴清德
國際組織的評估也傳遞出明確信號,國際危機組織2025年10月發布的《臺海局勢評估報告》指出,“臺獨”勢力的挑釁行為是臺海最大不穩定因素。
報告援引聯大第2758號決議強調,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外部勢力不應介入,這一結論與央媒文章“臺灣問題是兩岸內部事務”的主張高度一致。
現在,又越來越多的國家通過實際行動踐行“一個中國”原則,2025年以來,已有5個國家與臺灣地區斷絕所謂“官方關系”,重申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
臺灣省所謂的“邦交國”
在聯合國等國際場合,越來越多國家主動發聲支持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形成了反對“臺獨”的國際輿論氛圍。
國際社會的態度轉變與大陸的外交努力密不可分,更印證了央媒文章“兩岸統一是大勢所趨”的判斷。
外部勢力的干預空間不斷壓縮,“臺獨”勢力的國際生存空間持續萎縮,為統一進程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
臺灣民眾示威抗議
結語
臺灣問題必將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得到解決,當歷史的脈絡、民心的所向、實力的支撐形成合力,統一便不再是遙遠的愿景。
而“承認是中國人才能談”的底線,既是對民族根本利益的堅守,更是為兩岸和平留下的最大誠意,畢竟,血脈相連的同胞,從來不該兵戎相見。
未來,隨著兩岸交流的不斷深化,這份誠意終將轉化為跨越海峽的共識,讓統一的必然成為溫暖的現實。
信息來源:島內關注大陸官媒發布署名文章
環球時報 2025-10-29
![]()
信源截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