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立陶宛外長布德里斯訪問東京,雙方一致同意推進《情報保護協定》,協定內容很簡單:兩國共享機密情報。
但更讓外界嘩然的是,布德里斯希望日本能與其聯手共同抵御邪惡的東方核大國!
![]()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外交訪問,而是一場橫跨歐亞的戰略聯動,這種跨區域的合作,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安全焦慮與地緣算計?
地緣焦慮疊加戰略意圖,日立合作加速成型
首先一點,立陶宛口中的東方大國不是我們中國,而是俄羅斯!
日力兩國這段時間的接觸非常頻繁,從6月首相官邸的一場會談開始,到10月外務省的正式磋商日本與立陶宛的安全合作幾乎是“按月推進”。
![]()
日本立陶宛
這種節奏,在國際外交中并不常見,日本一向謹慎,立陶宛則以“小國外交”著稱,兩者的快速靠近,背后其實映射出一個更大的格局:歐洲與印太的安全,正在被放進同一個坐標軸。
立陶宛長期處于俄羅斯的“影子”之下,北邊是加里寧格勒,南面貼著白俄羅斯,稍有風吹草動,立陶宛就是第一道防線。
俄烏戰爭爆發后,這種地緣壓力被無限放大,日本則同樣面對來自俄羅斯的核訛詐與朝鮮導彈的雙重壓力。
![]()
表面距離遙遠,實則心有戚戚,正是這種“對共同敵手的警覺”,讓兩國在防務與情報方面迅速找到合作的切入點,情報保護協定的磋商,不是一次偶然的試探,而是一次明確的戰略表達。
日本想要獲取來自俄羅斯前線的第一手情報,立陶宛則希望借助日本在印太的影響力,為自己在歐盟與北約之外再加一道保險。
兩者的需求剛好互補,這種“你有我缺,我缺你補”的合作,才是推動協定走向實質的核心動力。
![]()
俄羅斯的威脅對立陶宛來說,不是新聞,而是日常,過去一年,俄軍在其西部戰區不斷增兵,加里寧格勒的導彈陣地頻繁演練。
白俄羅斯境內的俄軍部隊也沒有撤離的跡象,立陶宛,作為北約東翼最薄弱的一環,幾乎沒有喘息空間。
為了應對這種持續的軍事壓迫,立陶宛政府決定在未來十年內投入11億歐元,用來強化邊境防御。
這個數字,對GDP不到800億歐元的立陶宛來說不算小數,其中,超過八億將用于反坦克地雷和反無人機系統,其余則投入電子戰與監視網絡建設。
而重中之重,是保護“蘇瓦烏基走廊”——那條連接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的唯一陸路生命線。
![]()
但靠自己顯然不夠,立陶宛深知,小國在地緣政治風暴中,若沒有外部支援,很容易淪為炮灰。
這也是它頻繁在外交上四處出擊的原因,北約固然是后盾,但歐洲對俄態度并不一致,德國與法國的模糊立場讓立陶宛感到不安,這種背景下,日本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新的選項。
對日本而言,立陶宛雖然體量小,卻是接近“危險源”的前哨,與其通過北約間接獲取信息,不如直接與當地政府建立渠道。
這就是日立情報協定的現實意義,它不只是文件簽署,更是兩國在共同威脅下“不再等別人保護”的主動選擇。
![]()
日本破局歐亞安全,立陶宛成最佳跳板
日本與立陶宛的靠近,不只是為了俄羅斯,更是對整個歐亞安全格局的重新布局,過去幾十年日本的安全政策主要鎖定朝鮮與中國,俄羅斯始終處于“邊緣關注”的狀態,但現在情況變了。
俄烏戰爭打破了地緣穩定的幻想,俄羅斯不斷與朝鮮、伊朗進行軍事互動,甚至傳出向朝鮮提供核潛艇技術的消息。
日本不可能坐視不理,要想看清俄羅斯的動作,必須從多個角度入手,而立陶宛剛好提供了一個極具戰略價值的切面。
![]()
更重要的是,立陶宛是歐盟成員國,日本通過它,不僅能了解俄軍動態,還能影響歐盟的對俄政策。
這種雙向滲透,對日本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外交杠桿,立陶宛也明白這一點,因此在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明確提出推動歐日自貿協定進展,一來一往,兩國在政治、經濟、安全上的互動形成了閉環。
經濟上,立陶宛雖小,但在激光與半導體材料領域具備技術能力,日本則有整合與產業轉化的優勢,兩國的技術合作,已經開始試點項目。
未來,如果能構建起從立陶宛研發到日本量產的產業鏈,將為雙方帶來實質利益。
![]()
表面看,日本與立陶宛走得越來越近,但背后也有不穩定因素,首先是立陶宛國內政治的動蕩。
總理與國防部長就軍費問題發生公開沖突,沙卡萊涅被解職暴露出執政聯盟的裂痕。這種不確定性,會直接影響外交政策的延續性。
其次是立陶宛外交風格過于激進,容易引發不必要的摩擦,今年7月,時任防長沙卡萊涅訪問菲律賓期間,公開支持其在南海的主張,并批評中國的海上活動。
這種表態,立刻引來中國的強烈回應,也讓日本陷入尷尬,日本一向希望在對華關系上保持彈性,而立陶宛的“高調”可能成為日本戰略的累贅。
![]()
與此同時,日本國內也存在質疑聲,有分析指出,與立陶宛的合作是否能帶來足夠的戰略回報,還有待觀察。
畢竟,日本正面臨財政赤字和老齡化壓力,是否要在遙遠的歐洲投入資源,是一個現實問題。
但無論如何,當前的國際局勢已經不容許“獨善其身”,俄羅斯的做法正在逼迫越來越多的國家形成“遠程聯盟”。
立陶宛需要日本的支援與技術,日本則需要立陶宛的地理與情報,這種“互相成就”的合作模式,正在成為新常態。
![]()
立陶宛與日本的“聯手”,是一次地緣與戰略的精準對接,在俄烏戰爭尚未結束、亞太安全局勢日趨緊張的背景下,兩國的動作透露出一個明確信號:
面對核威脅,不能再各自為戰,小國靠智慧,中等強國靠布局,而真正的安全,只能靠自己爭取。
“當波羅的海的哨兵與遠東的守望者握手,兩條看似平行的防線,其實早已在戰略縱深中交匯,”地緣政治的戰場從不會等待觀望者,只有主動出擊者,才可能贏得選擇權。
參考資料:共同社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