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作品里,超光速旅行能讓人類輕松穿梭星際,但現實中,光速 —— 每秒 299792458 米的恒定數值,卻是宇宙為所有運動物體劃定的 “終極紅線”。
![]()
這并非科學家的主觀限制,而是深植于宇宙時空本質的客觀規律,其根本原因可從三個核心維度層層拆解,讓我們看清這道 “速度屏障” 背后的物理邏輯。
要理解光速不可超越,首先要打破一個常識誤區:在經典物理中,速度會隨觀測者的運動狀態變化,比如你站在路邊看汽車時速 60 公里,若你乘另一輛時速 40 公里的車同向行駛,會覺得汽車僅以 20 公里時速移動。
![]()
但光速完全不同 ——1887 年,邁克爾遜和莫雷設計了精密實驗,他們將一束光分成兩束,一束沿地球公轉方向傳播,另一束垂直于公轉方向,最終兩束光相遇時,并未出現預期的 “速度差異” 導致的干涉條紋變化。
這個實驗證明了一個顛覆性結論:無論觀測者以何種速度運動,測得的光速始終不變。哪怕你乘坐一艘時速 20 萬公里的飛船,與光速同向飛行時,你看到的光速依然是 299792458 米 / 秒,而非光速減去飛船速度;反向飛行時,也不會是兩者速度相加。
![]()
愛因斯坦正是抓住這一關鍵,在狹義相對論中確立了 “光速不變原理”—— 它不是某種物質的運動速度,而是宇宙時空的 “基本常數”,就像 1+1=2 一樣,是所有物理規律的前提,自然也成了速度的 “絕對上限”。
光憑 “基準設定” 還不夠,物理規律還從能量和質量的角度,給超光速判了 “死刑”,這就需要用到相對論最著名的公式:E=mc2(能量 = 質量 × 光速的平方)。這個公式不僅揭示了質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轉化(比如核反應中,少量質量轉化為巨大能量),還隱藏著一個重要規律:物體的質量會隨速度增加而增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感受不到這種 “質量變化”—— 比如一輛汽車以 100 公里時速行駛,其質量增加量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但當速度接近光速時,質量的增長會變得異常迅猛:當物體速度達到光速的 90% 時,其質量會變成靜止時的 2.3 倍;達到 99% 光速時,質量會增至靜止時的 7 倍;而當速度無限接近光速時,質量會趨向于無窮大。
![]()
要推動一個物體加速,需要能量克服其慣性(質量越大,慣性越大)。若物體質量趨向無窮大,那么推動它繼續加速所需的能量,也會趨向于無窮大 —— 這在現實中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畢竟整個宇宙的總能量都是有限的,根本無法滿足 “推動無窮大質量” 的能量需求。這就像給一輛車加油,速度越慢,加一點油就能提速;但當它接近光速時,加再多油,速度也只能極緩慢地靠近光速,永遠無法突破。
比能量和質量更根本的限制,來自宇宙的 “因果律”—— 即 “原因必須先于結果”,這是我們認知世界的基本邏輯。比如 “先下雨,地面才會濕”“先播種,后發芽”,若因果關系被打破,整個宇宙的秩序將徹底崩塌。而超光速運動,恰恰會直接破壞因果律。
![]()
舉個通俗的例子:假設地球和火星之間相距約 5500 萬公里,光從地球傳到火星需要約 3 分鐘。現在有一艘飛船以 2 倍光速從地球飛向火星,飛船出發時,地球上的人向火星發送了一條 “飛船已出發” 的信號。按常理,信號應先到達火星(3 分鐘后),飛船后到達(飛船飛行時間約 1.5 分鐘,但信號比飛船早出發,所以信號先到)。但由于飛船超光速,實際情況會變成:飛船先到達火星(1.5 分鐘后),而 “飛船已出發” 的信號 3 分鐘后才到 —— 這就導致火星上的人 “先看到飛船到達,再知道飛船出發”,因果順序完全顛倒。
更極端的情況是,若超光速運動成為可能,甚至會出現 “子彈先擊中目標,再扣動扳機”“人先死去,再出生” 的荒謬場景。而宇宙要維持穩定運行,必須堅守因果律的底線,因此從時空結構的本質上,就禁止了超光速運動的存在。
![]()
有人會疑惑:“天文學家說宇宙膨脹速度超過光速,這不是矛盾嗎?” 其實兩者并不沖突 —— 光速限制的是 “物質在空間中的運動”,比如飛船、行星、粒子等;而宇宙膨脹是 “空間本身的擴張”,就像一個正在充氣的氣球,氣球表面的點(代表星系)并沒有在氣球表面 “主動運動”,而是隨著氣球(空間)的膨脹,彼此距離不斷增大。
當兩個星系相距足夠遠時,它們之間的空間擴張速度會超過光速,但星系本身并沒有以超光速在空間中移動,因此不違反光速限制。這就像你在傳送帶上走路,你的步行速度(物質在空間中的運動)沒超過上限,但傳送帶的移動(空間擴張)可以讓你相對于地面的速度更快,兩者本質不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