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一場被“普通腹痛”掩蓋的體內暗戰
深夜,急診室的燈光總是比白晝更添一分緊張與肅殺。
一位名叫李女士(化名)的38歲中年女性,被家人攙扶著走進了醫院。她的表情痛苦,臉色蒼白,肚子脹得像個鼓 。
在過去的整整三天里,她一直遭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劇烈、間歇性的腹部絞痛。她試過各種辦法,甚至去小診所打了止痛針和消炎藥,但情況非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糟:她開始反復嘔吐,吐出膽汁一樣的液體,并且已經好幾天沒有排便、排氣了 。
經驗尚淺的人可能會認為這不過是嚴重的腸胃炎或普通腸梗阻。然而,在值班醫生看來,李女士的身體正在經歷一場致命的“體內暗戰”——她的脈搏高達130次/分鐘(正常值60-100),血壓只有95/60 mmHg,這都是休克的前兆 。更糟糕的是,她的腹部高度膨隆,一按就痛,腸鳴音微弱,直腸指檢發現直腸是空的 。
醫生迅速判斷:這不是普通的腹痛,這是一個十萬火急的、危及生命的腸道急癥。而最終的診斷,證實了這種最壞的預感:她患上了一種極其罕見的疾病——回腸-乙狀結腸打結(Ileo-Sigmoid Knotting, ISK)
這個病名聽起來像個拗口的醫學術語,但它的本質卻是令人心悸的:患者體內的兩段腸子——回腸和乙狀結腸,竟然互相纏繞,打成了一個隨時可能致人死亡的“死結”
一、體內“致命死結”:什么是回腸-乙狀結腸打結(ISK)?
如果把人體內的腸道比作一根長長的水管,那么ISK就是水管中的兩根管子纏繞在了一起,并且被擰緊了
1. 罕見中的“急”和“險”
回腸-乙狀結腸打結,又被稱為復合型腸扭轉(Compound Volvulus)。它是一種罕見的、外科手術領域的特急情況 。它罕見到什么程度?
ISK在所有腸梗阻病例中,占比不到0.1%
在臨床中,醫生能夠通過癥狀在術前準確診斷的幾率,僅有0%到28%
然而,它的致命性卻遠超一般的腸梗阻。
2. “打結”是如何致命的?
這種“打結”的發生,不僅僅是腸內容物被堵住,而是形成了**“閉袢性梗阻”** 。想象一下用繩子系了一個死結:
雙重阻塞:梗阻同時發生在回腸和乙狀結腸兩個部位 。
血管絞索:腸管在扭轉時,同時勒住了供應血液的腸系膜血管 。血液無法流向被絞索的那段腸管,也無法流出。
快速壞死:缺血的腸管在短短數小時內就會迅速壞死(醫學上稱為壞疽),失去活性,最終可能破裂,導致腹腔感染(腹膜炎)和敗血癥,死亡率極高 。
因此,對于ISK患者而言,時間就是生命。早期的手術干預,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二、追問病因:誰是讓腸子“打結”的幕后推手?
為什么李女士的腸子會打成這種“死結”?這需要解剖結構和生活習慣的共同“助攻” 。
ISK在非洲、亞洲和中東地區更為常見,而且男性發病率略高 。主要的風險因素,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1. 腸道天生“太自由”
ISK的發生,需要**“一個主動纏繞者”和一個“一個被動被繞者”。最常見的就是回腸繞著乙狀結腸打結**(醫學上稱為Type I型) 。
要完成這個致命的“纏繞動作”,腸子需要具備以下解剖條件 :
乙狀結腸冗長且游離(長得太長):乙狀結腸是腸道中較長且彎曲的一段,如果它天生過長(冗余),就像一根長長的繩子,更容易發生扭轉 。
腸系膜過長或基底部狹窄(系得太松):腸系膜是連接腸道和腹壁的組織,如果它過長或基底部過于狹窄,會導致腸管像鐘擺一樣在腹腔內晃動,更容易發生扭轉和纏繞 。
腹壁松弛:特別是多次生育的女性,腹壁松弛會給腸管更多的活動空間,增加扭轉的風險 。
2. 飲食習慣的“催化劑”
很多患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習慣:禁食后突然大量攝入高體積、高纖維的食物
這種習慣會導致:
大量高纖維食物迅速通過小腸(回腸),形成一個沉重的**“食物團塊”**。
這個團塊進入冗長的乙狀結腸后,會加重腸道的負擔,使其下垂。
當沉重的回腸段和冗長的乙狀結腸在腹腔內“相遇”時,如果再加上身體姿勢的突然變化,就可能導致兩段腸子相互滑脫、纏繞,最終擰成一個死結。
在李女士的案例中,雖然報告沒有明確提到她的飲食習慣,但她體內冗余的乙狀結腸,無疑是她發生ISK的解剖學基礎 。
三、爭分奪秒:如何從蛛絲馬跡中發現“致命旋渦”?
因為癥狀與普通腸梗阻高度相似,如何才能在術前發現這個罕見的“死結”?醫生必須像一位偵探,從影像學中尋找關鍵線索 。
1. X光片上的“咖啡豆”
李女士的腹部平片(X光片)顯示了多個液氣平面,以及一個標志性的征象——“咖啡豆征”(Coffee Bean Sign)
這個“咖啡豆”其實是高度擴張、充滿氣體的乙狀結腸袢,因為被扭轉卡住,形狀很像一個巨大的咖啡豆。它的出現往往強烈提示乙狀結腸扭轉
2. CT掃描中的“致命旋渦”
然而,X光片只能提示腸扭轉的可能性。要確診“打結”,CT掃描才是最關鍵的“神助攻”。
李女士的CT結果顯示:
腸道擴張:提示梗阻已經發生 。
大量腹水:提示腸管可能已經缺血壞死,滲出液體。
“旋渦征”(Whirl Sign):這是ISK最典型的影像學證據 。在CT橫截面上,醫生能看到扭轉的腸系膜、血管和脂肪組織像一個緊密旋轉的“旋渦”。這個“旋渦”就是回腸和乙狀結腸緊密纏繞的直接證明 。
最終,正是這個清晰的“旋渦征”,結合李女士的臨床表現,讓醫生在術前就高度懷疑了ISK 。
四、外科戰役:與壞死賽跑,10天化解危機
在確診ISK并看到休克跡象后,醫生沒有任何猶豫,必須立即啟動緊急手術(急診剖腹探查術)
1. 緊急搶救:輸液與抗感染
在推進手術室之前,醫療團隊爭分奪秒地進行了液體復蘇和廣譜抗生素治療。因為李女士已經脫水、血壓低,并且伴有血糖過高等問題 。只有將生命體征初步穩定下來,才能讓患者安全地耐受手術 。
2. 術中發現:100厘米的壞疽
手術刀劃開腹腔的那一刻,醫生們看到了令人揪心的一幕:
腹腔內有大約2升(相當于兩大瓶礦泉水)的血性液體流出,這是腸管壞死滲出的液體 。
遠端的回腸,足足有100厘米(1米長),已經呈現出可怕的紫黑色,證實了壞疽的發生。
旁邊的乙狀結腸也呈暗紅色,處于缺血狀態,并且非常冗長 。
最終,病變證實為Alver Type IA型ISK:回腸繞著乙狀結腸呈順時針扭轉 。
3. 果斷切除與重建
面對壞死的腸管,醫生的原則是**“寧可切多,不可留少”**,任何壞死組織殘留都可能導致致命的感染。
李女士的手術方案非常果斷和徹底 :
回腸切除與吻合:立即切除了100厘米壞死的遠端回腸 。由于剩余的末端回腸距離回盲瓣(小腸和大腸交界處)很近,醫生選擇了一期回盲部吻合,確保腸道的連續性 。
乙狀結腸切除與吻合:鑒于李女士生命體征穩定,沒有出現穿孔或糞性腹膜炎,醫生決定進行乙狀結腸切除并一期吻合 。切除冗長的乙狀結腸還有一個重要目的:預防日后再次發生乙狀結腸扭轉
手術結束后,醫生還進行了腹腔沖洗,并放置了腹腔引流管和胃管,以監測病情和胃腸減壓 。
4. 術后恢復:10天平安出院
在ICU觀察了3天后,李女士的病情持續好轉 。
術后第4天,她開始排便 。
第5天,可以耐受口服流食 。
第8天,引流管被拔除 。
最終,在術后第10天,這位從死神手中搶回來的李女士,在家人陪伴下康復出院
警惕腹痛,將致命危機扼殺在搖籃
李女士的康復,是**“早期診斷、快速復蘇、果斷手術”**三位一體救援的成功范例 。
回腸-乙狀結腸打結(ISK)的病死率居高不下,核心原因往往是**“延遲”** 。患者的初期癥狀和普通腸梗阻過于相似,如果醫生沒有高度的警惕性(高風險地區的經驗、對影像學的敏感度),一旦確診延遲,等到腸管大面積壞疽,預后將極其悲觀 。
通過李女士的故事,我們得到的最大啟示是:
腹痛不是小事:突發、劇烈、持續的腹部絞痛,并伴有嘔吐和絕對便秘,絕不能等閑視之。
尋求專科醫生:特別是當癥狀在普通治療后仍未緩解,甚至出現血壓低、心率快等休克跡象時,應立即前往大醫院急診科就診。
醫學影像至關重要:CT掃描提供的“旋渦征”,是醫生在術前能識破這個“體內死結”的最終武器 。
對于像ISK這樣罕見而危急的疾病,提高醫患雙方的認知,加強對影像學特征的敏感性,是將致命危機扼殺在搖籃中的關鍵 。
參考資料:Nasr B, Al-Moharmy YH. Ileo-Sigmoid Knotting Rare Cause of Acu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t Med Case Rep J. 2025 Oct 23;18:1347-1352. doi: 10.2147/IMCRJ.S554994. PMID: 41158325; PMCID: PMC12558099.
免責聲明:本文是根據醫學病例報告撰寫的科普文章,旨在傳播醫學知識,不能代替專業醫療診斷和治療。如有不適,請及時就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