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成功測試“波塞冬(Poseidon)”核動力超級魚雷,根據克里姆林宮發布的聲明,該武器已從潛艇成功發射并啟動其核動力推進裝置,被形容為“無人可擋的第二次打擊工具”。然而,除了俄方的單方面聲明外,外界尚無任何獨立證實。
![]()
冷戰遺產的復活
“波塞冬”又稱 Status-6,是一種理論上可搭載高當量核彈頭的水下無人裝置。它最早于 2015 年在俄媒報道中意外曝光,隨后在 2018 年被普京列入“六大戰略新武器”之一。根據俄方資料,這種魚雷可以在深海中長時間巡航,以核動力驅動,在需要時攻擊沿海城市或航母戰斗群,旨在突破傳統防御體系。
這一構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冷戰時期。早在 1961 年,蘇聯物理學家 安德烈·薩哈羅夫(Andrei Sakharov) 就曾提出利用百兆噸級核裝置制造“人造海嘯”摧毀敵方港口城市的設想。如今的“波塞冬”與這一構想高度相似,只是結合了現代自主航行與核動力技術,使其在理論上具備跨洋突防的可能性。
科學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俄方媒體多次宣稱,“波塞冬”可攜帶高達 100 兆噸 當量的核彈頭,足以掀起 500 米高的放射性海嘯,淹沒美國東海岸。然而,從物理與海洋學角度來看,這種說法幾乎不具備可行性。
多位西方海洋物理學者指出,水下核爆釋放的能量在海水中會迅速衰減,真正能形成的海浪高度遠低于公眾想象。要產生數百米高的巨浪,所需能量遠超任何已知核裝置的極限。迄今為止,沒有任何同行評審研究能驗證“核引發巨型海嘯”的可行性。
換句話說,所謂的“500 米海嘯”,更像是一種宣傳層面的心理威懾,而非可在現實中實施的作戰設計。
戰略威懾的信號
這次“波塞冬”試驗的宣布,并非孤立事件。幾乎同時,俄羅斯還宣稱成功測試了核動力巡航導彈 “海燕”(Burevestnik),并宣布取消對中程導彈部署的自我限制。多重信號疊加,表明莫斯科正試圖通過展示核領域的“新突破”,在面對西方持續的軍事與經濟壓力時,重塑戰略威懾的心理優勢。
在烏克蘭戰爭長期化、俄經濟承壓的背景下,“波塞冬”的象征意義或許大于其實戰價值。它傳遞的信息是:俄羅斯依然具備“非常規核反擊”的能力,可以在極端情境下對西方造成“無法預見的后果”。
戰略現實還是技術幻象?
美國國防部早在 2018 年的《核姿態評估報告》中,就曾將“波塞冬”列為俄羅斯正在研發的戰略核系統之一,但并未認定其已具備作戰能力。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研究指出,俄羅斯多項核現代化項目在紙面上“進展順利”,但在實際部署、維護與核安全控制等方面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因此,從戰略層面看,“波塞冬”更可能是一種展示式威懾——通過炫示極端武器來重塑地緣政治心理平衡,而非真正可用于實戰的核打擊手段。它未必真的能掀起海嘯,但足以在國際輿論與外交領域掀起波瀾。
“波塞冬”的再次亮相,讓人聯想到冷戰時期那種以夸張武器塑造威懾的時代。它或許是俄羅斯核戰略中最神秘、也最具象征意義的存在。但在科學與現實之間,這個“末日魚雷”的威力更多地存在于心理層面——提醒世界:核競爭的陰影,依然籠罩在全球安全的海平線之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