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露過后,三位中國的生態小農和兩位公益組織伙伴,一起來到泰國東北部的瑪哈沙拉堪府(Maha Sarakham),和湄公河流域的泰國、緬甸、老撾、越南、菲律賓五國的小農和同行,圍繞生態農業、農業政策、老品種保護、地方美食等議題,開展了為期四天的交流。
![]()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口號,中國代表團的是:小種子大力量。
五位中國代表分別是:河北保定沃翠源農場的陳子彧、貴州黔東南洋洞村昭希舍的陳希、西雙版納有蟲眼家庭農場的秦先榮、農民種子網絡的馬小超、食通社的徐寧晨。
![]()
這是陳子彧第一次走出國門,而對陳希和秦先榮來說,也是第一次見到那么多外國“同行“。見面之初,大家分別分享了各自社區近些年來發生的變化,諸如生產所需的農業投入品的變化、農產品與食品的銷售渠道有哪些不同、是否出現新的營銷趨勢或模式、飲食文化有哪些顯著變遷等。
不同國家伙伴的答案既有差異性,又有共性。比如快餐和預制菜的盛行幾乎發生在每個地方;而農業生產的投入品方面,有些社區從大量依賴農藥化肥,到幾乎可以做到農場或者社區的自我循環,不再依賴外部市場。
![]()
![]()
![]()
![]()
?現場的交流形式多樣,既有圖片、視頻、PPT,也有各種實物和食物!
除此之外,小農種子也是這次交流的主要話題之一。三位中國小農都已經在各自社區踐行自留種多年,尤其是當陳希把帶去的老品種胭脂紫米飯蒸好,口感和香味幾乎征服了現場每位伙伴的味蕾。
除了他們三位中國小農,其他國家的小農也帶著他們的經驗和故事。比如泰國清邁的Pun Pun 農場,很早就意識到種子對于農民的特殊意義。創始人Jon說:“我只是想吃得豐富,不想子孫后代只剩炸雞。”夫婦倆和全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在農場建成了泰國第一個民間的社區種子銀行。
![]()
?點擊上圖,了解泰國Punpun農場的故事。
與會者也參觀了兩個小農社區,實地了解了泰國小農在社區合作、老品種保育方面的工作。最后一天,大家一起來到本地的菜市場,每個國家代表團就地取材,配上從國內帶去的自己種植的食材,為大家準備了代表本國風土和飲食文化的“國宴”,和其他湄公河區域的伙伴分享。
![]()
![]()
?參觀完泰國農業社區,大家準備各自的“國宴”。陳子彧第一次感受到了炸花生也可以為國爭光。
農民不僅要彎腰種地,也要抬頭看天。復雜的國際政治和政策、法律也會影響小農的工作。比如《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Plants,UPOV)是怎么回事?“實質性派生品種“(Essentially Derived Variety,EDV)是如何定義新品種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牽頭的國際種子條約、聯合國《農民權利宣言》又是怎么說的?
幾家在東南亞推動小農生態農業、關注農民種子權利的公益組織也給大家介紹分析了事關小農種子權利的國際國內法規和政策。其中,來自菲律賓的民間機構MASIPAG是一個鼓勵農民和科學家等多方參與,共享知識和智慧的農業生物多樣保護機構。食通社也曾對他們的黃金大米訴訟和農民水稻育種案例進行過分享和報道。
![]()
![]()
![]()
這也是今年我們第二次“選派”生態小農“出海”。春節前,河北戀鄉農場的任盈盈也作為中國農民代表,參加了在柏林舉行的全球農業和食物論壇,回來后也做了分享。
![]()
?點擊圖片,跳轉活動推文,觀看直播預告。
這次規模更大的“集體出海”歸來,小農們又有更多見聞和大家分享:
作為傳統農耕國家,參會亞洲六國的小農目前境遇如何?
參會的小農為何不約而同地都走向生態農業?
他們為什么會選擇自己留種,而非依靠商業品種?
老種子有什么優勢和神奇的魅力嗎?
中國的生態農業和其他幾個國家相比,有什么特色、優勢和不足嗎?
“國宴”PK環節,中國代表團亮出了哪些拿手菜?又有哪些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東南亞美食呢?
泰國之行后,中國小農們有什么新的計劃?
11月2日,本周日10:00-11:30,貴州的陳希、河北的陳子彧和北京的馬小超,將會來到三元橋的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現場,在市集的社區店集室,介紹他們在各自社區和機構的創業故事、分享他們在泰國的見聞和收獲。歡迎北京的伙伴報名參加,也歡迎外地的伙伴預約直播。
云南西雙版納的返鄉青年秦先榮正在忙著干農活,沒法來北京參加分享會,但是大家可以從他制作的視頻中先一睹為快:
-分享嘉賓-
![]()
陳子彧|河北保定清苑沃翠源家庭農場,90后。父親陳立業20年前開始在家鄉轉型從事生態農業。受父親影響,陳子彧大學畢業后就和家人一起務農,目前已經是第13個年頭,和父母、妻子和三個孩子一起在農場勞動、生活,共同照顧147畝土地。沃翠源不僅主動收集保護了63種老品種,而且作為“種質資源保護性合作單位”,為保定市種子站的183個老品種進行保護性種植。
![]()
陳希|北京人。五年前來到丈夫的老家——貴州黔東南的一個侗族村寨——洋洞村,從事生態農業和鄉村建設,創辦“昭希舍”。目前穩定地種植20余種在地水稻與雜糧品種,并為當地兒童建立了一個公益圖書館。
![]()
馬小超|農民種子網絡兼職項目協調員,業余農夫和園藝愛好者。之前擔任食通社項目官員,也是北京有機農夫市集首位全職工作人員。
- 主持人 -
![]()
泥泥|多倫多大學地理系碩士研究生。愛吃老玉米,關注環境和社會關系。9月也曾赴泰國了解生態農業在鄉村和城市的實踐,并拜訪了湄公河畔泰國和老撾邊境上的一個小農社區。
- 如何參與 -
線下(北京)+線上直播
【時間】
2025年11月2日周日
10:00-11:30
【地點】
北京三元橋鳳凰匯里巷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社區店,集室
【線下參與】
填寫報名表單
![]()
【線上直播】
【社群交流】
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食通君微信
備注「泰國」,進入分享會交流群
已在食通社社群則無需重復添加
![]()
統籌:天樂、小超
海報:Z X
版式:小寸
掃碼打賞,支持原創知食
![]()
點擊關鍵詞,進入更多文章合集
![]()
![]()
![]()
![]()
![]()
![]()
![]()
星標我們,不錯過更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