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真格了,德國想買稀土,就得先交出核心數據。
有人震驚,我卻覺得這很正常。
![]()
中國該用制度守住底線,用規則保護利益。
這場博弈,誰更需要誰,還真不好說,接下來要看的,是歐洲能撐多久。
要數據不是刁難,是給稀土上“安全鎖”
![]()
中國讓德國企業交核心數據才能買稀土,這事兒在西方媒體里吵翻了天,不少人喊著“這是經濟脅迫”,但懂行的人都知道,這操作再正常不過——說白了,就是給稀土交易加了道“安全鎖”,根本不是故意為難人。
首先得搞清楚,稀土可不是普通的“泥巴”,它是高端制造的“命根子”。小到手機芯片、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大到風電設備、戰斗機的引擎,沒它根本玩不轉。
更關鍵的是,這東西還能“軍民兩用”,比如釹鐵硼磁體,既能裝在電動車電機里,也能用到導彈制導系統上。
![]()
咱們中國作為全球稀土產業鏈的“頂梁柱”,光精煉加工能力就占了全球91%,歐盟造磁體的原材料,98%都得從中國進口。這種地位擺在這,咱們肯定得把好出口的“用途關”,不能讓稀土亂用。
這次要的那些數據,核心就是供應鏈信息和最終用途說明——簡單說,就是要弄明白“稀土從中國出去后,經過哪些廠家的手,最后到底用在什么地方”。
![]()
這規矩真不是咱們臨時拍腦袋定的,2024年就生效的《稀土管理條例》,早就把全產業鏈監管的底子打好了;2025年10月商務部發的61號、62號公告,不過是把監管落到實處,連國外那些含中國稀土成分的產品都管上了,只要里面中國技術占比超過0.1%,都得走審批流程。
之前吃過不少虧,有些稀土明明打著“民用”的旗號出口,最后卻流進了軍工生產線,現在要數據,就是為了堵上這個窟窿。
![]()
而且這事兒也不是中國獨一份這么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有過數據,2023年全球對工業原材料的出口限制措施,比2009年多了5倍,十幾個國家都在搞類似的管控。
就說美國,它把稀土用在國防上的比例就有35%,比全球平均水平高不少,卻天天喊著“中國管控威脅安全”,這純屬雙重標準。
![]()
咱們早就說了,只要是合規的民用需求,申請都會批——上半年已經批了不少德國企業的申請,還專門設了“快捷通道”,根本不是想斷供,就是想守住安全底線而已。
誰更依賴誰?德國企業比政客清醒
這場稀土博弈里,最有意思的就是德國的“兩面派”表現:德國總理默茨在歐盟峰會上還攛掇馬克龍,說要用《反脅迫工具法案》反制中國;結果轉頭德國企業就偷偷交了數據,連德國駐華大使館都在幫著列“優先名單”,就盼著能快點拿到許可證。
![]()
這前后反差,其實早就說明白了一個理兒:到底誰更離不開誰,企業比那些政客看得明白多了。
德國對咱們中國稀土的依賴,早就到了動一根手指頭都影響全身的份兒上。
汽車工業是德國經濟的“飯碗”,可電動汽車里的永磁體,30%都是稀土做的,而這種磁體80%都得從中國進口。整個德國每年跟稀土相關的進口額,足足有700億歐元,超過95%的需求都得靠中國供應。
![]()
今年4月份剛開始實施許可制的時候,歐洲汽車供應商協會就急得跳腳,說幾百份申請只批了四分之一,不少零件廠直接就停擺了;當時他們還說,要是再拖幾周,更多生產線都得歇菜。
反觀咱們中國,早就不是以前那種只靠賣資源的國家了。現在咱們的管控邏輯,已經從“管資源”升級到“管全鏈條”——從稀土開采、冶煉,到磁材制造的技術,甚至連生產線調試、維護的服務,都納入了管制范圍。
全球跟稀土相關的專利,中國申請的數量已經超過其他國家的總和,永磁電機的產量更是占了全球91%,這種產業鏈優勢,不是短期能被替代的。
![]()
就算不出口,咱們國內的稀土應用市場也能撐得起產業發展——新能源汽車、風電這些產業現在都在爆發式增長,本身就是稀土的“消化池”。
歐洲喊了好幾年要建“自己的供應鏈”,2023年還出臺了《關鍵原材料法案》,說要到2030年實現10%本土開采、40%本土加工。
![]()
但這事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格陵蘭島的稀土礦看著儲量大,現在還在勘探階段,光拿個開采許可就得等兩年,一年還只能生產8個月,根本填不上缺口;歐洲自己的加工技術也差得遠,就算從非洲買了稀土原礦,還得運到中國來精煉,不然根本用不了。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都直白地說,西方想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至少得等十幾年。
歐洲的“替代夢”,醒得了嗎?
現在所有人都在看,歐洲能撐多久?但從眼下的情況來看,他們的“替代夢”恐怕很難醒過來,最后大概率還是得按咱們中國的規矩來。
![]()
先說說歐洲那些所謂的“替代辦法”,其實根本不頂用。找非洲、澳大利亞買稀土原礦?這些地方的開采能力有限,而且環保標準低,歐洲自己的企業都不敢隨便用,怕砸了“綠色轉型”的招牌。
搞回收利用?歐盟說要到2030年回收15%,但現在連5%都沒做到,像永磁體這種關鍵部件的回收技術,至今都沒突破,想靠回收救急,純屬想多了。
還有人提議跟美國搞“稀土聯盟”,可美國自己的精煉能力都不行,加州那座礦挖出來的稀土,還得運到中國加工才能用,根本幫不了歐洲。
![]()
更要命的是,歐洲的經濟根本經不起稀土斷供的沖擊。歐洲央行早就警告過,要是中國稀土供應出問題,歐元區的通脹會直線往上沖,經濟增長得掉好幾個百分點。
德國更是首當其沖,汽車工業占了全國GDP的10%,要是因為缺稀土停產,不光工人要失業,還會連累上下游幾千家企業。這也是為啥德國企業根本不聽政府的,偷偷交數據換許可證——企業要的是活下去,政客那套“政治正確”,可不能當飯吃。
![]()
就算歐盟真的動用《反脅迫工具法案》,最后受傷的還是自己。這個法案去年才生效,說白了就是個“紙老虎”,真要禁中國貨、斷投資,首先德國的汽車、機械企業就得倒閉一半。
現在中國是德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今年前8個月,中德之間的貿易額比美德還多19億歐元,德國對華投資也有73億歐元,其中40%都投在了汽車行業。這種深度綁定的情況下,歐盟根本不敢真動手,頂多喊幾句口號給自己壯膽。
![]()
其實咱們中國從一開始就沒把路堵死,商務部反復說“合規的申請都會批”,還設了過渡期和人道主義豁免。
要數據、搞審批,本質上是想讓稀土貿易回到“合規的軌道”上——畢竟這些年,咱們為了供應全球稀土,付出的環境代價可不小。現在只是換了個玩法:以前是咱們被動供應,現在是按規則辦事,誰守規矩誰就能拿到資源。
這場博弈到最后,答案其實已經很明顯了:不是中國求著歐洲買稀土,而是歐洲需要中國的稀土來維持產業運轉。
歐洲要是真硬撐著不妥協,最先扛不住的肯定是那些嗷嗷待哺的工廠。
![]()
畢竟規矩是中國定的,稀土也在咱們手里,歐洲能撐多久,全看他們啥時候想明白——跟市場規律較勁,從來都是自討苦吃。
信息來源:
中國工業報——中國稀土出口管制再升級 全球產業鏈安全邏輯重塑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