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合資(1993-2011)
到九十年代,眼看著中國的合資車企越來越多,鈴木不想只賣圖紙了,決定親自下場。
1993年5月,長安鈴木成立。
![]()
長安出地出廠,鈴木出技術出管理。
表面上長安控股,實則車型研發權、技術導入權都在鈴木手里。
鈴木拍板的第一款車,就是奧拓。
![]()
1994年,國產奧拓下線,0.8L三缸發動機,百公里油耗不到4升,那時候北京房價才2000一平,4萬塊的奧拓讓無數普通家庭第一次坐上“自己的車”,重慶街頭的紅色奧拓出租車,排著隊拉客,老一輩重慶人到現在還把出租車叫作“拓兒車”。
![]()
之后長安鈴木又推了羚羊、雨燕、天語SX4等等。
看似車型多,其實都是一個套路:小排量、老平臺、低成本。
![]()
羚羊1999年上市,油耗低到離譜,但十五年沒換代;
![]()
雨燕2005年發布時非常驚艷,結果十二年后也沒換代,除了新貼紙,啥都沒改;
![]()
![]()
天語SX4號稱“跨界先驅”,但在SUV沒火、轎車還吃香的年代,這類“四不像”反而沒人要。
![]()
你說鈴木這產品邏輯錯了嗎?在日本、印度是對的——小排量省油、老平臺耐用。
可在中國,全錯了。
2008年之后,老百姓開始講究“空間大、配置高、有面子”,鈴木還在跟人說“實用就行”,這就叫閉關鎖車。
![]()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長安鈴木成立之后的兩年半,1995年6月,鈴木在南昌又成立了昌河鈴木。
![]()
昌河原是造直升機的軍工廠,設備先進、管理嚴謹。
鈴木希望它守住北方和二三線市場。
一開始確實還行。2001年初代神車北斗星上市,方方正正的小車身,后排一放倒能當臥鋪,拉貨、載人兩不誤,個體商戶搶著買。
![]()
但對昌河鈴木來說,好運到此為止。2002年,昌河想做更現代的轎車,于是推了利亞納(Liana)。
![]()
1.6L全鋁發動機、懸架比同級轎車高級。
但介于兩廂和MPV之間的造型,在那時沒幾個人看得慣,利亞納成了豪車滯銷的代表。
![]()
2007年又上了浪迪,說是“精致微車”,空間大、操控好,甚至還是獨一份的四驅微車,結果呢?大家討論的都是秋名山上看不見尾燈的五菱宏光,老百姓覺得,同樣的錢,買宏光能拉貨還能裝人,買浪迪總覺得“少了點啥”,最后只賣了三年就停產了,反倒是后來自媒體們做二手車內容又把它帶火了。
![]()
![]()
2008年后,昌河鈴木徹底邊緣化了。
從全球看,鈴木把資源傾向了印度,在國內看,鈴木把資源傾向了長安,這種情況在2009年長安重組昌河后,變得更為嚴重,想想也是,被競爭對手收購了,那還能有好嗎?
最后到2013年北汽重組昌河時,鈴木幾乎不管南昌的事了。
![]()
不過就在這個階段,鈴木也嘗試過“往上走”的另一條路——進口車型。
![]()
2004年,鈴木把超級維特拉(Grand Vitara)引進中國,定位硬派SUV,這絕對是好車,非承載車身,全時四驅,整車進口,賣二十多萬,各種越野場景都能摻合一腳,兩年后,鈴木又帶來了吉姆尼。
![]()
![]()
這是真正的越野攪屎棍,非承載車身又小又輕,一般路況困不住它,但出去越野只能自己玩的嗨,既不需要別人救,也救不了別人,反倒在越野圈成了“信仰神車”,車迷愛它,市場不理它,銷量從未高過。
鈴木想靠這些進口車型稍微拉高一點形象,結果反而讓人更困惑:這跟你的微車有什么關系?
![]()
但進口鈴木只是小插曲,到2011年前后,鈴木在中國達到了銷量巔峰31.8萬輛,雖然還不如今天比亞迪一個月銷量,在當時的合資品牌中也排名非常靠后。
![]()
所有人都知道,鈴木在中國這么干下去沒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