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周末攜手松下,聯合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教授,共同發布《2025跨世代生活方式洞察報告》,報告中的關鍵詞是“素直生活”。“素直”源于日語,蘊含誠實、坦率、自然、純樸之意。正如松下創始人松下幸之助所言,“素直之心是不受任何事物束縛的心,是能作出正確價值判斷的心”。在彭凱平看來,“素直之心帶來的平和通透,正是幸福的底色”。
在快速迭代的時代,有人選擇加速,有人開始放慢。這份調研報告,正好戳中了當下三代中國人的共同心聲。
年輕人:在覺醒中追求 “自主的幸福”
成長于互聯網算法環境中的青年一代,生活充滿“信息過載”與“節奏緊繃”的底色。他們在不確定性、疊加快節奏、高壓力的工作模式中,“卷不動又躺不平”是日常狀態,即便高強度項目結束,也難以及時松弛。
彭教授指出,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為突出,一是大腦仍在發育,尚未成熟;二是社會經驗不足,應對能力有限;三是資源不夠,讓自己開心就沒有那么容易。
越來越多年輕人找到新的實踐方式,追求自我情緒滿足、關注身體健康、重視工作價值和意義,TA們不被外界裹挾,主動覺醒,積極探索“做回自己”的路徑。消費時拒絕“為他人眼光買單”,主動為興趣與生活舒適度付費。調查數據顯示,租住市場里81%的95后租客擁有智能家居產品,希望通過智能的方式享受便利生活。
![]()
中年人:在混亂中找到秩序感
中年人大多已擺脫生存壓力,憑借多年打拼積累了經濟資本與社會閱歷,這讓他們面對上
有老下有小的壓力時,有了緩沖能力。彭凱平指出,許多中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而高于青年人與老年人。而中年人破局的關鍵,正在于主動探尋生命意義、洞察自身天賦、回歸真正熱愛——這讓他們在多重角色身份下,依然能找到內心的秩序與力量。
報告中顯示,中年人除了工作外,還會把更多時間留給家人。有部分受訪者表示,她們需要“不被打擾的獨處 ”,為自己創造喘息空間。在消費時也更務實,既會選擇“以舊換新 ”“ 平替產品 ”,也愿意為能緩解壓力的“ 療愈經濟”買單。中年人他們活得很拼,也很清醒”,不再追求完美的平衡,而是在有限時間里,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秩序。
![]()
老年人:擁抱新生
目前老年的生活,正在呈現“困境與活力交織”的獨特面貌。退休后,不用上班,生活規律翻天覆地變化,社會連接驟減,使許多老年人產生“無用感”。人口流動與家庭結構的變化,“獨處”成了許多老年人的日常與困境。人體機能的自然衰退帶來的健康風險,以及無法跟上社會智能化的變化,使其對生活的掌控力減弱,控制感下降。這些變化共同構成了彭凱平所指出的三大挑戰。
![]()
本次調研顯示,這些困境并未困住TA們。隨著健康壽命延長、保障制度完善,老年人有了“享老”的底氣,老有所依外,能老有所樂,老有所為。TA們突破“衰老”標簽,去登山、遠足、跳舞、旅行,有人在家用智能設備鍛煉,甚至晚年學開車;數字世界里也活躍著他們的身影,“老年抖人”。
素直的生活哲學
報告中,老中青三代都將家視為安放自我、調節情緒、構建生活秩序的核心場域:青年人在流動中向往“沒有定式的家”,中年人在角色間渴望“有秩序的家”;老年人則追求“安全而有活力的家”。盡管需求不同,但對“素直”生活的向往,都從家開始生長。跨世代的“素直”實踐,本質是回歸本真、安頓自我的生活哲學——這與松下幸之助對“素直之心”的闡釋不謀而合。
松下以“素直”為解法,通過空間設計、科技賦能與產品方案,讓家里有清新空氣、適宜光照、潔凈用水與智能服務的空間,將真實、自然、純粹的理念落地到每一個家庭場景,回應每一代對“家”的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