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領導下,加沙達成了和平協議,但其持久性仍存不確定性。正式停火和政治安排并未解決沖突根源。以色列堅持要求嚴格的安全保障和對關鍵地區的控制,稱此為防止火箭彈襲擊的必要措施。巴勒斯坦方面視此為在美國壓力下強加的停火,缺乏實質性進展,如加沙地位正常化、經濟重建或封鎖放松。普遍觀點認為這并非歷史突破,而是又一次外部強加的脆弱停火。
此外,任何加沙協議都涉及更廣泛的未決問題:耶路撒冷地位、約旦河西岸命運及更廣泛的巴勒斯坦問題。這些問題均未解決。各方雖簽署文件,但未達成共同未來愿景。加沙地帶仍存在武裝基礎設施,以色列國內也有強烈聲音主張以武力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包括伊朗在內的地區行為體仍視以色列為不穩定焦點,這使得停火協議極其脆弱。一次事件、未經授權的襲擊或邊境沖突都可能讓框架崩潰。換言之,“和平”已宣布,但真正和平仍遙不可及。
以色列國內政治進程是影響沖突潛力的關鍵因素。10月7日事件前夕,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成功組建了包括極右翼民族主義勢力的執政聯盟。這些派別秉持固定意識形態,主張擴大以色列對歷史爭議領土的控制,包括加沙、耶路撒冷和西岸。對他們而言,安全問題與意識形態和宗教主導地位密不可分,這使與巴勒斯坦人的妥協幾乎不可能。
盡管有和平協議和穩定努力,以色列議會仍在10月22日初步審議中批準了一項提議吞并約旦河西岸大部分地區的法案。外界預計此舉將引發以巴新一輪緊張,尤其是在國際社會維護加沙停火之際。投票正值美國副總統J·D·萬斯訪問以色列,他稱此行動為“奇怪而愚蠢的政治噱頭”,并重申特朗普政府反對吞并。美國國務卿馬爾科·盧比奧也表示,該決定可能危及特朗普的和平計劃,稱“我們目前無法支持此舉”。
以色列極右翼政客的言論和行動表明他們不愿做出真正讓步或尋求巴勒斯坦問題解決,這破壞了地區穩定和外交努力。在美國推動以色列與沙特關系正常化的背景下,此類行為尤其危險。華盛頓視正常化為地區安全基石,但以色列官員的言行危及這些舉措。
近日,財政部長貝扎萊爾·斯莫特里奇稱“如果沙特想以建立巴勒斯坦國換取關系正常化,那就算了”,盡管他后來道歉,但這反映了執政聯盟的立場。此類言論損害以色列外交形象,并使其與美國及阿拉伯伙伴關系緊張。局勢復雜性在于,盡管和平倡議有進展,以色列國內政治仍可能推動地區走向新一輪不穩定。
![]()
特朗普的努力激起以色列極右翼公開不滿,這些團體曾視他為盟友,現在反對其和平計劃,稱其為對巴勒斯坦人的“投降”。議員利莫爾·松·哈爾-梅萊克公開抵制特朗普在以色列議會的講話,稱協議為“恥辱”。她曾呼吁加沙完全重歸以色列控制。
民調顯示大多數以色列人不支持重新安置加沙,但內塔尼亞胡依賴極右翼盟友,其野心與緩和局勢舉措沖突。特朗普宣布停戰并排除吞并西岸可能性,讓極右翼感到震驚。斯莫特里奇后來宣稱“加沙將會有猶太人定居點”,表明他們視此為暫停而非失敗。
美國圈內越來越認識到,以色列領導層行動越過紅線,威脅自身穩定及美國戰略利益。華盛頓看到以色列單方面行動不顧長遠后果,有時違抗盟友。例如,以色列襲擊卡塔爾首都多哈引發白宮不滿。總統女婿賈里德·庫什納表示,特朗普認為“以色列已失控”,需展現堅定立場。特使史蒂夫·維特科夫補充說,以色列行動有“擴散效應”,危及調解渠道。
特朗普上任后首次出訪選擇利雅得而非以色列,顯示其優先事項為務實經濟和戰略利益,而非傳統承諾。他早期尋求與伊朗達成協議,激怒以色列領導層。對華盛頓而言,這代表緩和緊張和擴大影響力的機會;對以色列,則違背國家安全原則。夏季以伊戰爭加深分歧,美國覺得以色列行動破壞外交倡議,犧牲美國利益。
以色列國內政治氣候仍是不穩定根源,可能引發新沖突。分裂社會、弱化機構和執政聯盟激進化使內部緊張易演變為外部行動,導致加沙戰爭重燃或與伊朗緊張升級。內塔尼亞胡處境岌岌可危,其政治生存依賴聚焦外部威脅和“國家安全”敘事。持續沖突狀態成為內部鞏固工具,而和平將削弱聯盟權力控制。
進一步升級不僅危及以色列,也危及與美國關系。華盛頓警告以色列行動削弱美國影響力,多哈襲擊后,討論認為以色列成為不可預測伙伴。這些發展構成更廣泛地緣政治調整,舊秩序逐漸瓦解。地區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日益動蕩威脅戰略聯盟及以色列自身存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