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SWIFT系統公布的全球貨幣國際支付數據引發了廣泛關注與熱議。數據顯示,美元、歐元等主要貨幣支付占比波動平穩,而人民幣支付占比雖升至3.17%、排名躍居第五,卻與中國央行行長在陸家嘴論壇上“人民幣已是世界第三大支付貨幣”的表述形成反差。這一數據矛盾不僅讓普通民眾感到困惑,也引發了市場對人民幣國際地位的重新審視。本文將深入剖析兩種數據差異的根源,還原人民幣國際支付的真實圖景,并探討人民幣國際化的未來路徑。
![]()
SWIFT系統與人民幣國際支付數據解讀
SWIFT系統:國際支付的“信息中介”
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成立于1973年,是全球金融機構間傳遞支付指令的標準化報文系統。簡單來說,它相當于國際支付的“信息高速公路”,銀行通過SWIFT發送付款通知、確認交易細節,但并不直接處理資金結算。目前,全球超過1.1萬家金融機構接入SWIFT,其數據被視為國際支付趨勢的重要參考指標。
2025年9月SWIFT數據的“表面圖景”
根據SWIFT最新報告,2025年9月全球主要貨幣支付占比呈現鮮明梯隊:美元以47.79%的占比穩居第一,作為全球大宗商品定價貨幣和儲備貨幣,其主導地位短期內難以撼動;歐元占比22.77%,雖較上月略有下滑,但仍是第二大支付貨幣;英鎊以7.38%位列第三,依托倫敦金融城的深厚底蘊保持穩定;日元占比3.69%排名第四;人民幣則以3.17%的占比首次超越加元,升至第五位。從數據來看,人民幣國際支付份額似乎仍處于“追趕者”角色。
數據波動背后的市場關注度
人民幣排名的上升引發了國內外市場的高度關注。一方面,這被視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重要進展,反映出國際社會對人民幣接受度的提升;另一方面,3.17%的占比與公眾對“世界第三大支付貨幣”的認知存在差距,不少人質疑數據的準確性,也有人擔憂人民幣國際化是否“雷聲大、雨點小”。這種爭議恰恰凸顯了深入解讀數據的必要性。
SWIFT數據與央行數據差異的核心:統計口徑之爭
矛盾的焦點:“部分統計”與“全口徑統計”
事實上,SWIFT與央行的數據差異并非“誰對誰錯”,而是統計口徑不同導致的結果。SWIFT統計的是通過其系統傳輸的跨境支付報文數據,本質是“部分統計”;而央行采用的是“全口徑統計”,涵蓋了國內支付、非SWIFT跨境支付等所有人民幣支付場景。這種統計范圍的差異,直接造成了數據結果的懸殊。
SWIFT統計的六大“盲區”
第一,國內支付數據完全缺失。SWIFT主要服務于跨境支付,中國國內龐大的支付交易(如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日常支付,以及企業間人民幣結算)均通過本土支付系統完成,這部分交易規模遠超跨境支付,但完全未被SWIFT統計。相比之下,歐元區20多個國家之間的交易多通過SWIFT進行,其占比中包含了大量區內交易,統計基數存在“先天差異”。
第二,CIPS系統的跨境交易未被納入。2015年上線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核心基礎設施,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已覆蓋全球1700多家金融機構,其中直接參與者184家、間接參與者1500多家。2024年CIPS處理交易金額達175萬億元人民幣,這部分通過CIPS直接完成的跨境支付,無需經過SWIFT系統,自然不在其統計范圍內。
第三,銀行內跨境交易的“隱形通道”。同一商業銀行的跨國分支機構之間往往通過內部系統進行資金調撥,例如中國銀行紐約分行與北京總行的跨境交易,無需借助SWIFT即可完成。這類交易規模可觀,但同樣被SWIFT遺漏。
第四,能源貿易中的人民幣結算。近年來,中國與俄羅斯、中東產油國、澳大利亞等的能源和礦產貿易中,人民幣結算占比大幅提升。例如,俄羅斯對中國的石油出口中,人民幣結算比例已超過40%;澳大利亞鐵礦石巨頭必和必拓也開始接受人民幣計價結算。這些大宗商品交易的人民幣支付多通過非SWIFT渠道完成,SWIFT無法統計。
第五,貨幣互換協議下的交易。截至2025年9月,中國已與32個國家達成貨幣互換協議,總規模達4.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2025年9月與歐洲央行新簽署的3500億元本幣互換協議,進一步擴大了人民幣使用范圍。通過貨幣互換進行的支付交易,同樣不經過SWIFT系統。
第六,小額跨境支付的“海量遺漏”。SWIFT主要統計大額跨境支付,1萬美元以下的小額交易多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如支付寶國際版、微信支付海外版)完成。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跨境電商市場,2024年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15萬億元人民幣,這類高頻小額交易的總量驚人,卻被SWIFT完全忽略。
![]()
人民幣國際支付地位的“真實畫像”
BIS報告印證人民幣影響力提升
國際清算銀行(BIS)2025年9月發布的報告為人民幣國際地位提供了重要佐證: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市場的交易金額占比已升至8.5%,雖低于英鎊的10.2%,但較2022年的6.8%增長顯著。外匯市場交易占比直接反映了人民幣的國際流動性和接受度,這一數據與央行“全口徑統計”的結論相互呼應,表明人民幣國際支付地位正在穩步提升。
全口徑下的“第三大支付貨幣”實至名歸
綜合來看,若將SWIFT未統計的部分納入計算,人民幣國際支付占比預計接近10%,超過英鎊的7.38%,僅次于美元和歐元。這一結論并非空穴來風:從貿易層面,中國是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2024年人民幣跨境貿易融資占比達18%;從儲備層面,IMF數據顯示2025年二季度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升至2.88%;從投資層面,境外機構持有中國債券規模突破4萬億元人民幣,這些都印證了人民幣國際支付的真實體量。
CIPS:人民幣國際化的“新引擎”
CIPS的“雙重功能”優勢
與SWIFT僅提供“信息流”不同,CIPS同時具備“信息流”和“資金流”處理能力,實現了報文傳輸與資金結算的一體化。這一優勢不僅提高了跨境支付效率(人民幣跨境支付到賬時間從原來的數小時縮短至分鐘級),還降低了對SWIFT的依賴,為人民幣跨境支付提供了“自主通道”。
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意義
CIPS的持續發展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支撐。隨著其覆蓋范圍的擴大和功能的完善,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機構開始選擇通過CIPS進行人民幣結算,這不僅提升了人民幣的國際使用場景,也增強了人民幣在國際支付體系中的“話語權”。未來,CIPS有望與SWIFT形成互補,共同推動全球支付體系的多元化發展。
結論與展望
數據爭議背后的啟示
SWIFT與央行數據的差異,本質上反映了全球支付體系的復雜性和人民幣國際化的獨特路徑。我們既要看到SWIFT數據中人民幣排名上升的積極信號,也要認識到其統計范圍的局限性,避免被單一數據誤導。央行的“全口徑統計”更全面地展現了人民幣的真實國際地位,為我們客觀評估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供了更準確的視角。
人民幣國際化的未來路徑
展望未來,人民幣國際化仍將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一方面,要繼續完善CIPS等基礎設施建設,擴大人民幣在貿易、投資、儲備等領域的使用場景;另一方面,要穩步推進金融市場開放,提升人民幣的流動性和可兌換性。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持續增強和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刻調整,人民幣有望在國際支付體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為全球貨幣多元化貢獻中國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