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媒紐約時報發表觀點稱,如果兩國都按照目前的軌跡發展下去,中國很可能最終完全主導高端制造業,從汽車、芯片到核磁共振成像儀和商用飛機。
這一觀點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基于一系列客觀事實得出的。從產業規模上看,中國目前已經占據全球制造業32%的市場份額,是美國的兩倍。在諸多關鍵領域,中國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鋼鐵、稀土、無人機、高鐵、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的全球占比都超過了50%。中國的比亞迪在電動汽車領域風生水起,2025年3月的市值超過了福特、通用和大眾汽車的總和,全球銷量也遠超特斯拉。
科技創新方面,中國的進步更是有目共睹。2023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164萬件,是美國51.8萬件的三倍多。到2024年底,中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量突破475.6萬件,成為全球首個邁過400萬件門檻的國家。在尖端領域,2024年全球新增的生成式AI專利中,中國占比高達61.5%,而美國的占比則遠遠落后。量子加密通信領域亦是如此,中國公開專利5544件,美國僅806件。
中國之所以能在高端制造業取得如此迅猛的發展,完備的工業體系是重要基礎。聯合國劃定的所有工業類別在中國都能找到,這種齊全的工業門類,為中國的技術攻堅提供了堅實支撐。同時,中國政府持續加大對科研創新的投入,引導資源向高端制造業傾斜,為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而反觀美國,近年來卻陷入了一些誤區。一方面,美國政府沉迷于貿易保護主義,試圖通過加征關稅、科技封鎖等手段限制中國發展,結果卻適得其反,倒逼中國在高科技制造領域加速自主創新。另一方面,美國自身在制造業領域的投入相對不足,產業空心化問題嚴重,基礎設施老舊,物流效率低下,這些都削弱了美國產業的競爭力。
當然,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在高端制造業領域雖然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上仍存在短板,比如EUV光刻機、高端AI芯片、大尺寸商用飛機等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不過,以中國當前的研發速度和創新能力,突破這些瓶頸只是時間問題。
如果美國不能及時調整戰略,加大對制造業和科技創新的投入,改善產業發展環境,那么《紐約時報》所預測的場景很可能會成為現實。未來的高端制造業霸主之爭,或許真的將不再是中美之間的較量,而是中國深圳、杭州等高科技城市之間的比拼。那時候,全球高端制造業的供應鏈將以中國為中心進行配置,中國將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技術和經濟超級大國。而美國則可能在這場激烈的全球競爭中逐漸淪為配角,這無疑是美國不愿看到的結局,但如果不做出改變,這一趨勢似乎難以逆轉。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