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環境優美的睢縣高新區。商丘日報融媒體記者 黃業波 攝
![]()
睢縣云騰田園綜合體。
![]()
睢縣恒山湖沙灘浴場。
![]()
睢縣榆廂森林公園露營野炊的游客絡繹不絕。
![]()
湖西路廊橋。
小暑時節,熱氣升騰,萬物崢嶸。行走在睢縣的城鄉之間,滿目皆綠,步步見景。從波光粼粼的湖畔濕地到郁郁蔥蔥的林海氧吧,從蜿蜒曲折的生態廊道到精美雅致的城市公園,一幅“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生態畫卷正徐徐展開。
近年來,睢縣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用一個個扎實的生態工程,譜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
濕地畫廊:水城相依的生態詩篇
清晨的睢縣中原水城國家濕地公園,薄霧如紗,輕籠湖面。幾只白鷺掠過蘆葦蕩,翅膀劃破水面的寧靜,蕩起一圈圈漣漪。
這座占地1637畝的濕地公園,由蘇子湖與濯錦湖組成,600畝湖面如兩顆藍寶石鑲嵌在縣城西北部,作為黃河沖刷形成的天然濕地,這里既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也是睢縣生態系統的“綠肺”。
沿著6000米長的環湖木棧道漫步,印尼菠蘿格木在腳下發出沉穩的聲響。右側水波蕩漾,III類標準的清澈湖水中,魚蝦隱約可見;左側綠樹紅花相映,蘆葦蕩里不時掠過水鳥的身影。濕地保育區內,界碑界樁清晰劃定保護范圍,巡護人員每日監測著水禽棲息地的生態變化;花鳥游園區里,景觀灌叢與原生植被交錯生長,勾勒出“湖面與飛鳥相映成趣”的和諧圖景。
2024年10月通車的湖西路大橋,不僅實現了兩湖貫通,更成為觀景打卡地——站在90米長的大橋上,看落日熔金、水鳥齊飛,盡顯“半城綠色半城湖”的意境。
除了蘇子湖和濯錦湖,睢縣城區還有鳳棲湖、西湖、東湖、恒山湖、甘菊湖、鳳凰湖、鳳儀湖,共9個湖。目前,睢縣九湖連通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穩步推進,連通通航后,將形成“系統完善、豐枯調劑、循環暢通、多源互補、安全高效、清水綠岸”的現代旅游基礎設施網,提升“中原水城”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森林屏障:榆廂林場的綠色堅守
睢縣縣城向西15公里,國有睢縣榆廂林場的松濤聲與濕地鳥鳴遙相呼應。記者在這里看到,附近的村民正在樹林里納涼和閑談,他們說這里樹木繁茂,比在村子里涼快得多。
這片277公頃的森林,86.5%的覆蓋率下藏著豫東平原最古老的生態密碼。睢縣林業發展服務中心工程師鄭智龍撫摩著一株100多年樹齡的側柏說:“林場像塊‘綠肺’,惠濟河穿場而過,給周邊14個村莊輸送清新空氣。”榆廂林場1.8萬立方米活立木蓄積中,75%是毛白楊、刺槐等鄉土樹種,元寶楓、杜仲等珍貴樹種點綴其間。
2021年獲批的榆廂省級森林公園更是將生態價值轉化為文旅動能。百年古樹群中,游客可在附近露營,享受天然氧吧帶來的美妙享受;規劃中的“葡萄酒莊園”與“狀元宿舍”,則讓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悄然融合。榆廂林場負責人透露:“我們正在創建國家3A級景區,未來這里不僅是碳庫,更是百姓的生態課堂。”
綠韻流淌:水城共生的生態畫家
在睢縣利民河鳳儀湖帶狀公園,記者聞到的是百花香,聽到的是蟲鳥鳴,有亭臺軒榭、小橋流水,市民在享受生態美景的同時,還能欣賞各類藝術雕塑,在跑道上休閑運動,感受“水”文化、“水”景觀的獨特魅力。
睢縣鳳儀湖是經過利民河黑臭水體綜合整治后打造的濕地公園,其湖水就是經過新概念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生活污水而補給的水源,水質標準已達到Ⅳ類。
近年來,睢縣圍繞“綠色發展”主題,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突出“以水潤城、以綠蔭城、以文化城、以業興城”,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大規模增加綠化量,大幅度提升品位,持續推進綠城攻堅、公園綠化提質、拆墻透綠等項目,拓展綠色空間,進一步凸顯了“城在林中、人在綠中”的城市特色。
同時,睢縣還進行綠化精品改造,擴大綠化視野,建成了綠地寬闊、樹木茂盛、四季常青、三季開花的園林式大道,城市面貌、環境、品位實現了質的提升和飛躍。
以水潤城、以綠蔭城,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中原水城的一張美麗名片。睢縣北湖景區被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景區,睢縣獲中國長壽之鄉、國家濕地公園、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深呼吸小城等榮譽稱號。
采訪結束,記者想到大河報原總編輯幾年前來睢縣參加雜文學會筆會寫的一首詩:天朗氣清四時春,波光云影景象新。但期終生肺腑爽,直想常做睢縣人!
記者感言
讓生態文明成為市民“微幸福”
行走在睢縣的湖光林海間,仿佛翻閱一部鮮活的生態教科書。這里的水不再是簡單的資源,而是串聯起城市血脈的生態紐帶;這里的綠也不僅是點綴,而是浸潤生活的詩意底色。從鳳儀湖的“污水重生”到榆廂林場的百年堅守,從九湖連通的宏大藍圖到市民推窗見綠的微幸福,睢縣用行動證明:生態文明建設不是遙不可及的口號,而是融入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的生動實踐。
最動人的,是這座城市對自然的敬畏與智慧。污水處理廠變身濕地補給源,林場古樹化身生態課堂,就連橋梁設計也成了觀景臺——這種“發展中保護、保護中發展”的辯證思維,讓睢縣在城鎮化浪潮中守住了“半城綠色半城湖”的靈韻。而老百姓的笑臉,則是檢驗成果的最佳標尺:晨跑者的呼吸、觀鳥者的鏡頭、孩童認領樹苗時的雀躍,無不訴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真諦。
離開時,那句“直想常做睢縣人”的詩句縈繞耳畔。或許,真正的生態文明,正是讓人與城、與水、與綠,生出如此樸素而深情的羈絆。 (胡緒全)
來源:商丘日報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