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中國科研實力突飛猛進,為啥短期內卻難再出楊振寧、李政道這樣的頂尖大師?”這問題一提出來,估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最近,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和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慶承瑞的一番話,從另一個角度把這層窗戶紙捅破了。
![]()
他們直言,像楊振寧、李政道這種級別的大師,咱們短期內很難再出,現在還沒看到苗頭。
為啥這么說?先看他們點出的第一個關鍵——現在國內缺那種“敢啃硬骨頭”的科研風氣。
楊振寧和李政道當年憑啥牛?
就因為他們敢著眼于物理學里的根本性大問題,敢挑戰那些已經存在上百年的定論。
比如宇稱不守恒定律的提出,直接顛覆了當時物理學界的固有認知。
可現在國內呢?這種敢對百年定論下手、敢鉆研根本性大問題的人,真沒多少。
再說說“科學眼光”這事兒。何祚庥提到了楊振寧說的“三個P”(Perception,Persistence,and Power),第一個就是Perception,也就是眼光。
說白了,就是你得能判斷出哪個科研項目是真重要,而且還能成。
![]()
咱們老祖宗講“德識才學”,“識”排在第二位,這可不是沒道理。
但現在國內,能有這種精準眼光的人,短期之內確實不容易冒出來。
咱們再看看國內科研的現狀。這些年,咱們在5G、高鐵、航天這些領域成績是挺亮眼,但基礎科學研究呢?
就拿物理學界的諾獎級突破來說,咱們確實還沒到那個份上。
這背后其實是科研生態的問題。很多科研人員為了發論文、評職稱,都去搞那些短平快的項目了,誰還愿意沉下心來啃基礎科學的硬骨頭?
網友們對這事兒也有不少有意思的討論。
有人理性分析:“沒有諾貝爾獎,也不妨礙中國和平崛起,諾貝爾獎只是以后水到渠成的事情。現在咱們先把基礎打好,別著急。”
也有人帶著點調侃:“現在搞科研,更像是搞‘科研KPI’,誰還愿意當‘寂寞的拓荒者’?”
還有人一針見血:“不是人才不行,是環境讓人才很難長成大師的樣子。”
當然,也不是說咱們就沒希望了。要出大師,得先給基礎科學研究松綁。別老用論文數量、項目經費這些硬指標卡人,得讓科研人員能安下心來,十年甚至二十年磨一劍。還有就是得重視學術自由,鼓勵質疑、鼓勵挑戰權威,別讓“權威定論”成了科研的絆腳石。
咱們回頭看看歷史,楊振寧、李政道那代科學家,也是在自由探索的學術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咱們要做的,就是給現在的科研人員創造這樣的環境。
所以說,咱們不是缺聰明的人,也不是缺努力的人,缺的是能讓大師成長的土壤。什么時候咱們的科研環境能讓人們心甘情愿地去挑戰百年難題,能讓“科學眼光”成為科研人員的標配,那楊振寧、李政道式的大師,或許就不遠了。但就目前來看,這確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高贊文章推薦
荷蘭封禁安世中國團隊賬號,不排除緊急情況下切斷系統資金!聞泰回應:不得不采取自救!網友:這是被搶了300多億啊!
楊振寧直言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是幫中國人克服了自己不如人的心理!網友:偉大的科學巨匠
黃仁勛自曝英偉達在中國市場跌到0%,難以想象美國政策制定者會認為失去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是一個明智選擇!
小米SU7成都事故后,雷軍首次現身演講!盡顯低調,彈幕很多“雷總好久不見,想你了雷總,雷總加油”
印尼國防部長確認:將采購中國殲-10戰斗機!網友:金杯銀杯不如巴印空戰實戰口碑
英國物理學會主席:中國極有可能成為全球首個核聚變發電的國家!美國已經放棄應對氣候變化
解說激動不已:星艦從4000公里時速剎到瞬間懸停!網友:big膽,致敬雷軍
查理·芒格:除了跟中國開展相對自由的貿易,我們別無選擇,強國更替、中國崛起是自然規律,何必惱火?
美經濟學家薩克斯:美國正試圖損害中國經濟,通過關稅、技術禁令、全面信息戰圍堵中國這些招數,注定失敗!
美媒稱臺積電因芯片含中國稀土,無法向美國出售任何半導體芯片!網友:正當之舉,豈容歪曲
印度出息了!莫迪宣布將派空軍教員赴英國擔任英皇家空軍教練!網友:日不落帝國沒落成這樣了?
特斯拉FSD落地緩慢,馬斯克說是因為中國車企阻撓!網友:全球都驗證了不行,潑臟水給中國第一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