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出口了超20萬噸的地溝油,更令人沒想到的是,這些地溝油的買家居然都是歐美發達國家,他們買這玩意干啥?
在江蘇泰興港碼頭,凌晨三點,幾輛油罐車緩緩駛進集裝箱區,工人們熟練地將一桶又一桶渾濁發黑的廢油裝上巨大的貨輪。
誰能想到,這玩意兒前一天還在炸雞店的油鍋里“翻江倒海”,第二天就要漂洋過海,變身歐美巨頭企業爭搶的“黃金燃料”?
有人半夜開玩笑說,這才是真正的“中國制造”——連地溝油都能出口到發達國家,難怪老外都說中國人會過日子。
可你要真以為這些油是拿去做炸雞薯條,那就大錯特錯了,歐美人吃這一套?他們可比我們還挑剔。
事實是,這批地溝油根本沒人敢往嘴里送,而是被直接送進了飛機和公交車的油箱里,燒得一干二凈,還能賺環保的“績效分”,你說魔幻不魔幻?
要說地溝油,中國人心里或多或少都帶點陰影,以前一提到它,大家滿腦子都是黑心作坊、食品安全、餐桌危機。
可時代變了,餐飲行業越做越大,廢油回收的生意慢慢規范起來,沒想到,正是這些看著惡心的油水,成了中國出口歐美的大宗商品。
可問題來了,地溝油在中國人人避之不及,歐美國家為啥搶著要?他們難道不怕出事?
其實,歐美人腦子里根本沒有“地溝油進廚房”這個概念,對他們來說,這種廢油就是最好的清潔能源,這里面的門道可大著呢。
別看外表臟,背后卻是金子,歐美各國為減碳想盡辦法,出臺各種法規,飛機、公交、卡車都得用上“綠色油”,只要能用廢油煉成生物柴油和航空燃料,國家就給你發錢。
美國按加侖發補貼,歐洲直接要求機場燃料里必須加進可持續成分,誰先囤到地溝油,誰就能先賺到政策紅利。
中國的廢油成了歐美企業的“戰略物資”,連國際大公司都專門派人來中國收油,搶得比搶芯片還厲害。
地溝油能出口成大生意,背后還有個“變廢為寶”的故事,以前這些油要不是被黑作坊偷偷回爐,就是在下水道里流成臭河,沒人管得住,現在有了出口渠道,廢油回收變成了有錢賺的正經買賣。
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從前一噸幾千塊,到后來飆到七千多,連國內生物柴油企業都得搶著買。
可這熱鬧的背后,國內企業卻有點犯愁,大量好油都出去了,自己煉油成本高了,供應不穩定了。
有人擔心,還沒等中國自己的綠色能源做大,就把資源都“賣空”了,這買賣,賺了眼前的錢,未來是不是虧了長遠的機會?
歐美國家看重的不只是便宜,更是環保賬本上的“高分”,別的原料做出來的油,減碳效果一般,地溝油卻能讓碳排放直降85%。
政策補貼一出,算下來比用大豆油、菜籽油還劃算,表面看,大家都賺了;可仔細想想,這些綠色“積分”和產業升級的好處,其實都留在了歐美。
中國賣的是原料,人家賺的是技術、產業和標準,誰是贏家,誰是“供應商”,一目了然。
但換個角度看,地溝油出口其實倒逼了國內產業升級,以前大家都怕地溝油回流餐桌,有了出口渠道,正規企業越來越多,黑心商販的路子越走越窄,老百姓吃得也更放心了。
只是,這種“出口轉內銷”的安全感,還能持續多久,如果未來國內生物燃料政策跟上,原料都出去了,自己想轉型升級恐怕會受掣肘。
畢竟,資源不是無限的,先把地溝油變成高附加值的中國科技和產品,才是長遠之計。
地溝油出口歐美,說白了是全球綠色經濟下的分工博弈,中國有資源,歐美有市場和標準,大家各取所需。
可從國家層面看,不能只滿足于“賣油”,還得想辦法把技術、品牌和綠色紅利都握在自己手里。
否則,地溝油這門生意做得再大,最后也只是別人產業鏈上的“供貨員”,要想真正把地溝油“炒香”,還得靠自己的創新和升級。
所以,下次路過飯館時,別再覺得后廚那桶廢油只是垃圾,它可能正打包上船,準備在大洋彼岸變成飛機燃料,為世界減碳做貢獻。
地溝油的故事,其實是中國制造轉型、全球能源競爭的縮影,誰能想到,一桶廢油的去向,能影響全球的綠色競爭格局?
中國的地溝油,不只是出口商品,更是中國綠色經濟下的“風向標”,留給我們的思考,是如何讓這桶油在世界舞臺上發出更大的能量,讓中國在全球綠色產業里擁有更多主動權。
這才是地溝油出口背后最值得琢磨,一桶地溝油,能漂洋過海,能點燃飛機,還真是,中國賣的是廢油,歐美賺的是技術和政策紅利。
下次看到餐館后廚流出來的油水,別再只是皺眉,想想它們的“環球之旅”,這個變廢為寶的過程是不是也令人十分驚喜?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