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亞洲大陸上,有四個面積巨大的平原,被很多人并稱為 “亞洲四大平原”。
這四大平原分別是位于俄羅斯的西西伯利亞平原、中亞的圖蘭平原、南亞的恒河平原,以及咱們中國的東北平原。
看到這兒,問題就來了。
這“四大天王”里,咱們中國穩穩地占據了一個,就是那片富得流油的東北平原。但你要是覺得咱們老祖宗的家底就這點,那可就小瞧了他們。
![]()
除了東北平原,我們還有一塊堪稱“定海神針”的寶地,華北平原,雖然它沒被劃入那個“四大”的民間說法里,但論起對中華文明的重要性,它說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這么算下來,亞洲最精華、最適合人類繁衍生息的大平原,咱們中國至少穩拿兩個。
咱們老祖宗這么厲害,開疆拓土幾千年,為什么就止步于此了呢?尤其是那兩個離我們并不算遙遠的平原,北邊的西西伯利亞平原和西邊的圖蘭平原,為什么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里,始終沒能把它們徹底納入囊中,變成像華北、東北平原一樣的核心領土呢?
![]()
東北與華北平原的價值
要想弄明白為什么沒去拿剩下的,咱們得先搞清楚自己手里這兩張“王牌”到底有多好。
就拿東北平原來說。提起東北,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黑土地”。沒錯,這片廣達3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土壤肥沃得能攥出油來。
它由松花江、嫩江和遼河三大水系沖積而成,所以也叫“松遼平原”。這種地方,對于一個以農業為立國之本的文明來說,簡直就是天賜的寶藏。
![]()
從清朝中后期“闖關東”開始,漢族移民的大量涌入,讓曾經的“北大荒”變成了如今名副其實的“北大倉”,每年產出的糧食,是穩定我們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可以說,擁有了東北平原,就等于擁有了一個永遠不會餓肚子的底氣。
再來看華北平原,這地方的分量就更重了。
如果說東北平原是我們的“大糧倉”,那華北平原就是我們文明的“孵化器”和“會客廳”。它由黃河、海河、淮河等河流共同塑造,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雖然比東北平原略小,但它的歷史地位無可替代。
這里是華夏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從夏商周到元明清,無數王朝在這里定都、發展、譜寫歷史。
![]()
平坦的地勢、便利的交通、肥沃的沖積土壤,讓這里從古至今都是人口最密集、經濟最活躍、文化最燦爛的核心區域。可以說,沒有華北平原,就沒有我們熟悉的中華文明史。
遙遠又寒冷的西西伯利亞平原
北邊那塊地,西西伯利亞平原。這塊平原不得了,面積高達270多萬平方公里,是亞洲第一大、世界第三大平原,比整個印度還要大。
從地圖上看,它就在我們北方鄰居俄羅斯的腹地,北至北冰洋,南抵哈薩克丘陵,廣闊無垠。
面對這么一大片平坦的土地,按理說,崇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古代中國王朝,應該會很有想法才對。
![]()
歷史上,從漢唐到元清,我們的祖先也確實曾將勢力范圍延伸到西伯利亞的南部邊緣。但為什么幾千年來,我們始終只是“淺嘗輒止”,從未真正將其納入版圖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也很殘酷,就兩個字: “不值”。
第一個原因是極端的自然環境。西西伯利亞平原雖然大,但它所處的緯度太高了。這里是典型的亞寒帶大陸性氣候,突出一個字就是“冷” 。冬季漫長而嚴寒,氣溫動輒零下三四十度,一年里有大半時間都被冰雪覆蓋。由于地勢低洼,排水不暢,這里形成了大面積的沼澤和永久凍土。
![]()
對于我們以精耕細作為核心技能的農耕文明來說,這樣的土地簡直就是噩夢。我們的士兵習慣了溫帶和亞熱帶的氣候,在這種酷寒地帶,別說打仗,就連生存都極其困難。
后勤補給線更是會被無限拉長,穿越茫茫雪原和沼澤,成本高到無法想象。漢朝的軍隊可以遠征漠北,唐朝的鐵騎能夠馳騁西域,但面對西伯利亞的“冬將軍”,任何強大的軍隊都得掂量掂量。
第二個原因是缺乏經濟價值和戰略驅動力。在古代,土地最大的價值就是耕種,產出糧食,養活人口。西伯利亞這片凍土,顯然不具備這個核心價值。
![]()
清朝的皇帝就曾直言不諱地評價這片土地“不能種地”,缺乏吸引力 。我們可能會問,那里的礦產資源不是很豐富嗎?沒錯,西伯利亞確實富含石油、天然氣和各種礦產。
但在古代,勘探和開采技術極其有限,這些深埋地下的寶藏對古人來說毫無意義。唯一能吸引人的,可能就是珍貴的毛皮了。
但為了這點毛皮,就去驅動整個國家機器發動一場傷筋動骨的遠征,對于一個務實的農耕文明來說,這筆賬怎么算都劃不來。
相比之下,促使沙皇俄國向東瘋狂擴張的,恰恰就是毛皮貿易帶來的巨大利潤。他們那支由哥薩克組成的探險隊,人數不多,行動迅速,沿著河流一路向東建立據點,對土地的農業價值毫不在意。
![]()
當我們的清王朝還在忙于平定內部叛亂、鞏固中原統治的時候,俄羅斯人已經捷足先登。
等到康熙皇帝騰出手來處理北方問題時,俄國的勢力已經根深蒂固,最終雙方只能通過《尼布楚條約》等一系列條約,劃定了邊界。
所以,不是我們的老祖宗打不過去,而是他們經過冷靜的成本收益分析后,做出了最理性的選擇。
與其去征服一片無法耕種、無法有效統治的苦寒之地,不如集中力量經營好長城以南的富饒家園。
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圖蘭平原
與對西伯利亞的“冷漠”不同,對于西邊的圖蘭平原,也就是我們歷史上所熟知的 “西域” 核心地帶,中原王朝的態度可以說是 “愛恨交織”。
![]()
這片位于中亞的廣闊區域,面積約150萬平方公里,雖然氣候干旱,沙漠廣布,但阿姆河與錫爾河滋養的綠洲,卻像珍珠一樣散落在漫漫黃沙之中,孕育了發達的灌溉農業和繁榮的商業城鎮。
這里是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
控制了這里,就等于控制了東西方貿易的命脈,還能從戰略上對北方虎視眈眈的游牧民族形成側翼包抄。
因此,從漢朝開始,中原王朝就對這片土地傾注了巨大的熱情和資源。
漢武帝派遣張騫兩度出使西域,拉開了中原王朝經營西域的大幕。為了打通河西走廊,保障絲路暢通,漢朝與匈奴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殘酷戰爭。
![]()
最終,漢朝成功地在西域設立了都護府,將這片土地第一次納入中原王朝的管轄范圍。到了唐朝,國力鼎盛,更是將勢力范圍推進到中亞腹地,設立了安西和安北兩大都護府,長安城里活躍著大量的西域胡商,文化交融達到了頂峰。
即便是后來的元朝和清朝,也對這片土地實現了強有力的直接或間接控制。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我們花了這么大力氣,為什么圖蘭平原最終沒能像華北、東北那樣,徹底融入我們的核心文化圈,成為穩固的腹地呢?這背后的原因,就復雜得多了。
![]()
因為,地理距離和惡劣地形是最大的障礙。圖蘭平原與中原核心區之間,隔著塔克拉瑪干這個“死亡之海”和連綿的巍峨山脈。從長安或北京出發,一支軍隊要想到達中亞,需要跋涉數千公里,后勤補給線的壓力是致命的。
一旦中央政府國力強盛,就能維持住這條生命線;可一旦中原發生內亂,比如唐朝的“安史之亂”,中央自顧不暇,就只能被迫收縮力量,對遙遠的西域鞭長莫及。
![]()
高昂的統治成本與不穩定的收益。在西域駐扎重兵、設立官府,每年都需要消耗海量的錢糧。而西域的綠洲經濟雖然繁榮,但其產出主要反哺當地,很難為中央財政提供大規模的持續輸血。
控制西域的戰略意義(保障絲路、制衡游牧)和經濟收益,始終在與巨大的統治成本進行著博弈。
當海上絲綢之路興起,陸上絲路的經濟價值相對下降時,或者當北方的游牧威脅減弱時,耗費巨資去維持對西域的統治,就顯得不那么劃算了。
![]()
明朝采取戰略收縮,放棄對西域的直接管理,就有這方面的考量。
另外,與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不同,圖蘭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多文明交匯融合的舞臺。這里生活著粟特人、吐火羅人、突厥人等眾多民族,他們擁有自己成熟的語言、宗教和生活方式。
中原王朝雖然可以在軍事和政治上征服他們,但想要在文化上將其徹底“漢化”,難度極大。
這種強大的文化韌性,使得該地區始終保持著自身的獨特性,難以像南方百越地區那樣,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與華夏文明融為一體。
![]()
結語
所以,我們的祖先未能“拿下”西西伯利亞和圖蘭這兩大平原,并非因為他們能力不足或缺乏雄心,而是在嚴酷的現實面前,最務實、最智慧的選擇。
面對北方的西西伯利亞平原,那片廣袤的苦寒之地,農耕文明的基因決定了我們對其缺乏征服的欲望和能力。
投入與產出完全不成正比,強行征服只會拖垮國家。
而對于西方的圖蘭平原,那片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土地,我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