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國的 “棗”,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紅棗、黃棗、青棗這些常見面孔,田野山谷里的山棗、酸棗也算是 “小有名氣” 的親戚。
![]()
可今天要介紹的這位,堪稱 “棗界隱士”—— 它不僅稀有到尋常人一輩子都難見一面,還是國家一級保護的瀕危物種,它就是 “藤棗”。
01
種群稀到 “屈指可數”,全國野生種群不足百
藤棗的稀缺程度,說出來能讓人捏把汗 —— 全國范圍內的自然種群,加起來都不到100。
![]()
在銅壁關自然保護區,僅有5棵藤棗在默默 “堅守陣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更慘,只找到2株在逆境中 “掙扎生長”;南捧河自然保護區稍顯 “熱鬧”,也只有6株努力綻放著生命的微光;最孤單的要屬望天樹自然保護區的那1株,獨自挺立在林間,活像個 “孤獨的哨兵”。
后來,人們在勐侖鎮附近林地的溪流旁,又發現了2株藤棗,好在它們狀態還算不錯,可惜其中1株不幸 “中招”,感染了病原體真菌。
![]()
直到在西雙版納勐養子保護區,終于找到了一個相對集中的藤棗群落,足足有26株,這已經是目前發現數量最多的一次。
之后在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隆山腳的勐拉鎮境內,又新增了4株的紀錄。
每一次發現,都像在 “植物尋寶”,既驚喜又揪心。
02
自帶 “獨家標識”,葉背藏著“小島嶼”
藤棗還有個接地氣的別名 ——“苦棗”,但它跟咱們吃的棗可沒啥關系,而是屬于防己科藤棗屬的木質藤本植物,妥妥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
![]()
它偏愛生長在海拔840-1500米的密林里,偶爾也會在疏林里露個面,目前主要分布在中國云南,印度阿薩姆地區也有少量分布。
直到1975年,英國植物學家才 “慧眼識珠”—— 根據它花和果的獨特形態,把藤棗從密花藤屬里 “拎” 出來,專門為它成立了一個新屬 “藤棗屬”,從此它在植物界有了專屬 “身份牌”。
再看藤棗的 “顏值細節”:莖干細長卻韌性十足,嫩枝上能清晰看到直線紋,摸上去還有一層細密的 “小絨毛”,像裹了層薄紗;隨著生長,莖干顏色會從鮮嫩的綠色,慢慢變成深褐色或灰褐色,質地也越來越堅硬,活像個 “從小鮮肉長成硬漢”。
![]()
它的葉片更有特點 —— 輕薄卻耐折騰,形狀多為卵形或卵狀披針形,最絕的是葉背,布滿了 “島嶼狀” 的成群氣孔,這可是藤棗獨有的 “獨家標識”,別的植物想學都學不來。
03
雌雄 “分居” 太麻煩,授粉難如 “異地戀”
藤棗是典型的 “雌雄異株” 植物,簡單說就是雌花和雄花 “分居” 在不同植株上,想 “傳宗接代”,還得靠 “異地溝通”。
![]()
先看雄花:花梗細得像絲線,輕輕托著花朵,花被片是橢圓形的,軟乎乎的,顏色是淡淡的黃綠色,透著股 “小清新”;雄蕊通常有6枚,花絲分開排列,整整齊齊站在花中心,活像一群 “護花衛士”,就等著傳遞生命的 “接力棒”。
再看雌花:花梗比雄花短不少,花被片長得差不多,但子房是 “上位” 的,圓滾滾像個小球,花柱短,柱頭是圓圓的頭狀,看著特別 “敦實”。
可問題就出在 “雌雄分居” 上 —— 授粉得靠外界幫忙,比如昆蟲當 “紅娘”、風力當 “快遞員”,把雄花的花粉送到雌花的柱頭上。
但藤棗本來就少,還長得特別分散,“紅娘” 和 “快遞員” 想找到配對的 “男女主角” 都難,授粉成功率自然低得可憐,簡直比 “異地戀” 還難修成正果。
04
果實 “顏值尚可”,繁殖卻難如 “闖關卡”
藤棗的果實是橢圓形的,大多是紅色,偶爾也有黃色,看著還挺討喜,種子也是橢圓形的。
但別被 “顏值” 騙了 —— 它的果肉特別薄,吃起來還帶著苦澀味,跟咱們愛吃的紅棗比,口感差遠了。
![]()
等果實成熟掉落,種子就會 “離家出走”,散落到周圍環境里。
可這只是 “闖關第一步”:藤棗種子的萌發率本來就低,得湊齊 “天時地利”—— 溫度剛好、濕度夠、土壤酸堿度合適,少一樣都不行。
就算發芽了,幼苗長得比 “蝸牛爬” 還慢,要長成成熟植株,得熬好多年。
![]()
更慘的是,這期間還得應對各種 “危機”:自然災害、病蟲害,還有其他植物的 “競爭擠壓”,種種難關下來,種子繁殖的成功率更是雪上加霜。
05
名字帶 “棗” 卻不是棗,跟大棗算 “陌生人”
植物界里叫 “棗” 的不少,但很多都是 “蹭熱度” 的 —— 咱們熟悉的大棗、酸棗,是鼠李科的 “真棗”;鼠李科的拐棗(枳椇子)、牛奶棗(滇刺棗),也算是 “真棗” 的親戚。
可藤棗就不一樣了,它跟沙棗、南酸棗(四眼果)、椰棗(海棗)、黑棗(君遷子)這些 “棗” 一樣,都是 “名不副實”—— 名字帶 “棗”,實則跟常見的大棗沒啥關系,妥妥的 “跨科陌生人”。
![]()
具體差在哪兒?咱們來掰扯掰扯:
科屬不同:大棗是鼠李科棗屬的喬木或灌木,大多長著刺;藤棗是防己科藤棗屬的攀援藤本,渾身光溜溜沒刺。
葉片不同:大棗葉片邊緣有刺,是紙質的;藤棗葉片更大,一般超過10厘米,邊緣沒刺,是革質的,摸上去油亮光滑。
結果位置不同:大棗的果實和葉片長在一起,熱熱鬧鬧;藤棗的果實卻長在沒葉子的老枝上,透著股 “特立獨行”。
口感不同:大棗酸甜可口,是零食常客;藤棗卻帶著苦澀,完全沒法當水果吃。
06
百年僅22份標本,已站在 “滅絕邊緣”
雖然藤棗在植物界是 “獨樹一幟” 的存在,但它的生存狀況卻讓人揪心 —— 自從被人類發現以來,就一直沒擺脫過 “生存危機”。
![]()
它的麻煩一大堆:分布范圍窄,野生株群不足百;野生環境被破壞,棲息地越來越小;更糟的是,很多人不認識它,沒意識到它的珍貴,偶爾還會誤砍,相當于 “雪上加霜”。
現在藤棗的分布區已經明顯減少,照這趨勢,未來可能會進一步收縮到我國西南邊境,種群處于 “極危” 狀態,隨時面臨滅絕風險。
它的 “保護履歷” 也寫滿了緊急:1992年被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 — 稀有瀕危植物(第一冊)》;1999年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定為 “瀕危” 級別,享受國家一級重點保護。
更讓人揪心的是,從1910年首次被發現到現在,全球記錄在案的藤棗標本,一共才22份,是典型的 “極小種群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直接列為 “極危種”—— 每一株藤棗的存在,都像是在為植物界 “延續火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