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 | 職業餐飲網 小魚
從“頂流”到“翻車”,牛肋條自助的泡沫正在加速破裂!
去年年底,憑借“人均60元左右+無限暢吃”的模式,牛肋條自助在短短半年內迅速風靡全國。
熱浪之下,連鎖品牌加速跑馬圈地,新興玩家也爭相涌入。像是2024年上半年才成立的“林真真牛肋條放題”,僅用一年時間就開店超100家。
然而好景不長,不到一年,這個一度瘋狂擴張的網紅品類就迎來了關門潮。曾被市場“寄予厚望”的頭部品牌“林真真”,其公司也已注銷離場。
在社交平臺上,眾多加盟商傾訴投資“牛肋條自助”失敗的經歷;甚至有業內人士直言:“牛肋條自助是2025年誰碰誰死的網紅項目。”
從品類爆紅到集體敗退,牛肋條自助究竟經歷了什么?
![]()
“不到5個月,預虧200萬”!
牛肋條自助烤肉被現實打回原形......
近兩年,伴隨牛肉價格的持續下行,一批以牛肉為主的餐飲品類迎來爆發。
從牛雜煲、生燙牛肉米線,到鮮切牛肉火鍋,多個細分品類快速崛起,由區域走向全國,形成一股強勁的“牛肉餐飲”風潮。
隨著各賽道熱度攀升,一批連鎖品牌也迅速跑出。它們多以“高性價比”或“鮮切牛肉”作為核心賣點,強化產品價值感,搶占消費者認知。
踩中這波成本與認知紅利的牛肋條自助,也隨之迅速崛起。一時間,相關門店在全國范圍內密集鋪開,成為餐飲行業的現象級品類。
然而,火爆不到一年,這個曾被瘋狂追逐的賽道就迎來批量閉店潮。
1、牛肋條自助倒閉洶涌,成了二手回收商的“常客”
“今年誰干誰死的餐飲品類——牛肋條自助。” 這句在業內流傳的判斷,正被不斷涌入的閉店現實所印證。
在河北從事二手餐飲設備回收的“狗哥”,近期已接連回收多家牛肋條自助品牌的設備。其中不少品牌生命周期不足一年,甚至未能收回成本,便已匆匆退場。
![]()
這并非區域現象。從河北、遼寧到浙江,類似的閉店劇本正在全國多地同步上演:浙江一家牛肋條自助店裝修一個月,僅營業半個月就關門;安徽六安一家加盟“張小匪烤牛肋條任吃”的店面,從4月啟動預售到10月徹底停業,存活期剛滿半年;四川更有創業者投入超50萬元開店,結果不到半年便黯然離場......
即便是仍在支撐的門店,也普遍面臨客流持續滑坡的窘境。而這場退潮,似乎才剛剛開始。
2、頭部品牌公司注銷跑路,幾十家加盟商被“遺忘”在角落
在這場牛肋條自助洗牌戰中,曾紅極一時的頭部品牌“林真真牛肋條放題”,也未能幸免。
該品牌自去年底爆火后開啟瘋狂擴張,門店數量從最初的10家店一路飆升至近百家。高峰時期,不少門店月銷售額突破百萬元。
然而據天眼查最新數據顯示,“林真真”門店數量已開始回落,目前僅剩83家仍在運營。更關鍵的是,其背后的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已顯示為“注銷”狀態。
![]()
母公司悄然抽身,留下幾十家加盟商陷入“品牌空心化”困局——沒有總部運營支持,沒有供應鏈保障,也沒有持續的產品迭代。
如今,這些曾經押注“林真真”的創業者,如今只能獨自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與不斷下滑的客流。
3、被割韭菜的加盟商親述:“不要貪快錢”,不然最終會成為退潮后的裸泳者
在這場牛肋條自助閉店潮中,受傷最深的莫過于真金白銀投入的加盟商。
一位商業博主在社交平臺自曝,其加盟 “林真真” 品牌后,不到5個月的時間虧損預計超過 200 萬元。據他透露,其中 100 多萬元為品牌代理費,另外 90 多萬元用于開設兩家門店。然而,隨著品牌公司注銷,代理費至今未能追回。
![]()
他也進一步指出了導致虧損的三大核心原因:品牌推廣爆發期縮短,原先平臺推流能維持 7 天左右,如今僅能維持 3-4 天,流量數據大幅下滑;業績斷崖式下跌,營業額不止 “腰斬”,而是直接跌至原先的 20%-30%;運營支持缺失,品牌方所謂的 “專業團隊”,實為外包的第三方人員,服務分散、精力有限,一旦牛肋條自助品類走弱,資源即被轉移至其他品牌。
回顧這段經歷,他總結出最深刻的教訓:“千萬不要貪,品牌熱度來得快去得更快。” 許多網紅項目生命周期極短,加盟者若僅被短期流量吸引,忽略可持續運營能力,最終只會成為浪潮退去后的 “裸泳者”。
![]()
牛肋條自助,為什么逃不過“一年周期”?
從走紅到退潮,牛肋條自助尚未滿一年,便已迎來關店潮。這一現象,為餐飲人敲響了怎樣的警鐘?
1、牛肉價格不穩定,成本控制存在不確定性
近兩年牛肉餐飲的創業熱潮,與其說是品類創新的勝利,不如說是一場由上游牛肉價格下行帶來的 “成本窗口期” 紅利。
然而,這種建立在單一原材料價格低點之上的商業模式,始終面臨一個根本性挑戰:價格一旦回調,整條增長曲線就可能崩塌。
對于牛肋條自助這類高度依賴牛肉的業態而言,食材價格波動始終是懸于頭頂的 “達摩克利斯之劍”。該類品牌在起步階段大多依托牛肉低價期的階段性成本優勢,構建出 “高性價比” 的產品賣點。
![]()
然而,這類模型的利潤結構本就脆弱,一旦牛肉價格進入上升通道,其盈利空間將直接受到擠壓。目前,壓力已開始顯現,自今年3月起,牛肉價格就已逐步回升。
據卓創資訊數據顯示,截至 9 月,國內鮮牛肉月均交易價格為 61.88 元 / 公斤,與去年同期相比,漲幅達 27.33%,終端門店逐漸感受到成本端的持續施壓。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一波動并非短期現象。供應的缺口以及持續的供需錯配,將推動牛肉價格上行。機構預測,本輪國內牛肉價格的上行周期,將從2025年下半年開始維持2.3-3年,牛肉價格的高點或在2028年底出現。屆時,牛肉的批發均價或將達到78-93元/公斤。
2、自助模式即是賣點又是難點,供應鏈仍然是老大難問題
面對牛肉價格的波動,供應鏈能力已成為決定此類餐飲模式能否跑通的核心變量。
面對成本上漲,品牌往往陷入兩難:若將成本直接轉嫁至售價,很可能抑制消費意愿,影響客流;若維持原價不變,則利潤空間將持續收窄,威脅經營根基。如何平衡成本與體驗、守住盈利底線,成為整個品類必須面對的命題。
![]()
在這一過程中,供應鏈資源的分化正逐步凸顯。那些具備穩定低價貨源,或能以平價獲取優質食材的供應鏈商家,不僅能幫助品牌有效平衡毛利結構、強化集采優勢、降低運營成本,還能同步保障顧客體驗與投資回報率,構建可持續的運營閉環。
然而現實是,目前牛肋條自助烤肉業態仍以單店與小型連鎖品牌為主,普遍缺乏體系化供應鏈支持。在 “流量造神、打卡經濟” 盛行的當下,不少品牌倚重營銷卻輕視后端建設。前端熱度無法得到后端品控的支撐,模式終究難以持久。一旦面臨成本劇烈波動,缺乏供應鏈支撐的品牌將首當其沖,面臨生存危機。
可以說,在這一賽道中,供應鏈已不僅是競爭壁壘,更是生存底線。不具備供應鏈基礎、僅憑熱情入局的創業者,很難在這場耐力賽中走到最后。
3、網紅品牌速生速死,不僅坑了一批創業者,也拖累整個品類
任何品類都有周期,但如今網紅起來的周期正在壓縮。曾經一個品類的壽命能以 “年” 為單位計算,如今卻只剩下數月的光景。
從天水麻辣燙、冒烤鴨,到近期的牛肋條自助,它們在社交媒體上從刷屏到沉寂,往往不超過半年。而在加盟模式的助推下,門店的倒閉速度甚至比品類過氣的速度還要快。
![]()
以牛肋條自助為例,其集中閉店的背后,反映出以下幾類原因:
首先,多數網紅品類的爆發,并非源于產品革新或供應鏈升級,而是依賴人為造勢與資本放大。品牌方擅用 “打榜 + 網紅店” 組合拳,在鬧市區打造 “樣板店”,營造虛假繁榮,吸引小白加盟。
有業內人士透露,某些牛肋條自助品牌 “一年能放出上百家店,開始宣稱毛利能達到 40%-44%,但實際運營中毛利只能做到30%,甚至新開店的時候連 20% 都到不了。”
其次,即使品類本身有潛力,但在爆發期極易涌入大量投機者。他們不以長期經營為目的,而是通過抬高加盟費、降低食材成本等方式 “殺雞取卵”,迅速透支品類信譽。最終,整個賽道尚未成熟,就已提前老化。
再次,當熱度退去,沒有后端支撐的品牌只能陷入價格戰與品控失控的雙重泥潭。所謂的網紅模型,本質上是一場針對加盟商的資產收割 —— 流量退去之后,留下的只有關店的廢墟,和一批還沒算清賬就已出局的創業者。
職業餐飲網小結: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牛肋條自助隨牛肉價格下行而興起,也因價格上漲而頹敗。任何一個品類都逃不過周期的輪轉。
盡管網紅品類憑借流量紅利,為餐飲人提供了快速切入市場的機會,但餐飲經營終須回歸本質 —— 唯有依靠扎實的產品、持續的運營和體系化的創新能力,才能實現從 “爆紅” 到 “長紅” 的跨越。
盲目入局者,大多只能成為行業浪潮中的 “炮灰”。
主編丨陳青 統籌 | 楊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