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的倫敦某餐廳內,一位顧客盯著盤中西冷牛排若有所思:同樣是27英鎊的標價,眼前的肉塊明顯比一年前縮水了不少。
- 同一時間,紐約多家牛排館雖仍以35美元出售招牌牛排,但員工下班的時間悄然提前了半小時,運營節奏正悄然調整。
![]()
- 牛肉消費的“變貴”與“變少”已成全球性現象。美國農業部統計顯示,自2025年7月至8月,牛肉價格連續第八個月攀升,較2024年同期上漲13.9%;碎牛肉零售均價達到每磅6.34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 曾經平易近人的餐桌主菜,如今成了潛伏在菜單中的“隱形刺客”。究竟是什么推動牛肉價格一路狂飆?而餐飲企業又如何在成本重壓下尋找生存之道?
![]()
- 價格暴漲的背后,是供需關系的深度斷裂。供應端首當其沖的是極端氣候的沖擊——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記錄,2024至2025年冬季,美國西部遭遇持續暖干天氣,降水量遠低于常年水平,干旱區域不斷擴張。
- 天然草場大面積退化,牧場逐漸失去承載能力,養殖者被迫提前出欄或淘汰母牛。截至2025年1月,全美牛群存欄量跌至近75年來的最低點。
- 養牛周期漫長,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農業經濟專家強調,從犢牛出生到育肥出欄通常需兩年左右,短期內無法通過補欄迅速恢復產能。
![]()
- 外部供應鏈也遭遇阻礙:美國暫停從墨西哥進口活牛,并對巴西部分農產品加征關稅,導致跨境資源調配受限,進一步加劇國內供給緊張。
- 與此同時,市場需求卻持續升溫。尼爾森智庫數據顯示,在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期間,“高蛋白”標簽食品銷量同比增長4.8%,牛奶消費量因健康需求推動,實現自2009年以來首次回升。
- 作為優質動物蛋白代表,牛肉即便價格上漲,依然保有強勁消費基礎。此前關于環保意識將抑制紅肉消費的預測,并未在現實中兌現,消費者對營養與口感的追求更為堅定。
![]()
- 這種“供不應求”的格局,使牛肉市場進入劇烈波動期。英國農業與園藝發展委員會(AHDB)數據顯示,2025年3月初,英國優質肉牛收購價已達每公斤640便士,同比上漲125便士,增幅接近25%。
- 成本壓力如巨石般壓向餐飲行業,歐美牛排館紛紛啟動應對策略。最常見手段為上調售價或減少分量,“明升暗降”在英國尤為普遍。
- 據《金融時報》報道,連鎖品牌Hawksmoor位于倫敦的老店將450克肋眼牛排價格由2024年的52英鎊上調至2025年的57英鎊;另一款西冷牛排名義上維持27英鎊不變,實際重量卻從300克縮減至275克。
![]()
- 美國達登餐飲集團采取更直白策略,旗下包括“長角牛排館”在內的六百余家門店計劃集體調價。首席財務官拉吉·文南表示,旺盛的消費需求為提價提供了支撐空間。
- 對于希望留住價格敏感群體的餐廳而言,隱性節流成為關鍵選擇。紐約知名餐廳Medium Rare為守住35美元的招牌牛排定價,優化人力安排:洗碗工晚到一小時,服務員提早半小時離崗,通過錯峰作業降低人工開支。
- 休斯頓一家獨立牛排館老板甚至細化到耗材層面,將后廚使用的丁腈手套更換為市面上最廉價型號,把節約滲透進每一個運營環節。
![]()
- 英國餐飲企業的困境更為復雜:除牛肉成本上升外,員工最低工資標準上調及雇主承擔的國民保險繳費同步增長,雙重擠壓利潤空間。連鎖品牌Flat Iron最終無奈將原本14英鎊的平價牛排調整為15英鎊,實屬被動之舉。
- 在這場漲價浪潮中,消費者與餐廳之間形成微妙博弈。高喬牛排館董事馬克·桑瑟姆觀察到,顧客進店后更傾向選擇低價部位,西冷牛排點單率顯著上升,而高價部位幾乎無人問津。
- 一位來自布魯克林的金融分析師坦言,自己外出用餐頻率已削減一半,挑選餐廳時首要考量不再是風味偏好,而是菜單上的數字是否可承受。
![]()
- 餐廳經營者的難處同樣真實存在:多位店主透露,外界常誤以為漲價是為了牟取暴利,實際上多數調價僅用于覆蓋牛肉、人力等剛性支出,力求不虧損已是極限。
- 面對居高不下的牛肉價格,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提出一項“解方”——2025年10月19日,他在搭乘“空軍一號”期間公開表示,正考慮擴大阿根廷牛肉進口,稱此舉既能援助盟友,又能緩解國內物價壓力。
- 然而該提議迅速引發本土農民強烈反對。蒙大拿州78歲的牧場主簡·麥克唐納擔憂,外來牛肉涌入可能沖擊本地市場價格,影響她即將上市的小牛銷售收益。
![]()
- 經濟學家則更為冷靜地指出,目前阿根廷牛肉僅占美國牛肉總進口量的2%,即便大幅增加配額,也難以從根本上扭轉供需失衡局面,短期內價格高位仍將延續。
- 梳理整個鏈條,一條清晰的惡性循環已然顯現:美國西部干旱造成草場退化,迫使牧場減產;國際貿易政策收緊進一步壓縮供應;與此同時,公眾對高蛋白飲食的熱情持續高漲,推升需求。
- 供需錯配直接引爆價格,餐企為維持運轉不得不提價、減量或削減非核心開支;消費者則相應減少就餐次數、轉向低價選項,導致餐廳營收下滑,陷入更深的成本困境。
![]()
- 由于牛肉生產具有天然長周期特性,當前的供應缺口難以在短期內填補。全球范圍內,2025年牛肉產量預計繼續下降,這意味著“肉中刺客”的身影將在未來一段時間持續出現在餐桌上。
- 如今走進一家牛排館,食客多了一個新習慣:先看價格,再核對分量,過去那種“閉眼點單”的輕松感已被精打細算的“賬本式點餐”取代。而在餐廳后臺的運營手冊中,“成本控制”已成為核心章節。
- 從食材克重到員工工時,每一項支出都被重新審視與優化,力求在風暴中穩住航線。
- 這場由一塊牛排引發的連鎖反應,本質上是氣候變化、國際市場變動與消費趨勢共同作用的結果。或許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享用一份牛肉仍需“斤斤計較”。
- 但只要看清背后的邏輯,人們便能理解:并非餐廳有意設下陷阱,而是上游成本的洪流,終究會層層傳導,最終匯入每個人的餐盤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