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林徽因怒懟吳晗的故事,說吳晗罵她出身低微,被她用一句“林家滿門忠烈”頂得啞口無言。這事兒聽著像是戲說,但翻遍1950年代的歷史痕跡,會發現背后藏著比“出身之爭”更沉重的現實:一場關于北京古城命運的較量。
![]()
一切還要從1953年的北京說起,那時候剛建國不久,城市要搞現代化建設,拆不拆老城墻成了頭等大事。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是拆墻的主導者之一,他覺得城墻擋了交通,還占地方,蘇聯專家也建議拆,不如干脆推了搞建設,連城里的牌樓都打算一并拆光,理由是:“過去是刑場,不吉利”。
這事可把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急得不行,他們倆一輩子研究古建筑,抗戰時拖著病體跑遍大半個中國測繪古跡,知道這些老東西拆了就沒了。林徽因那會兒已經得了嚴重的肺結核,咳嗽得直不起腰,還是硬撐著去開座談會,跟吳晗爭論。她提出城墻不用拆,能改造成環城公園,城墻上種花,城門樓當圖書館,既有用又保古跡,可吳晗根本聽不進去,覺得這想法太不切實際。
![]()
爭執越來越兇,吳晗大概是被反駁得煩了,私下跟人議論:“林徽因出身低微,思想因循守舊”。這話沒多久就傳到了林徽因耳朵里。她本就為拆城墻的事痛心,聽到這話更是氣不打一處來,當即拖著病體找到吳晗當面質問。
![]()
面對吳晗的沉默,林徽因聲音不大卻字字清晰:“說我出身低微?我侯官林氏滿門忠烈,你又算什么東西?” 這話不是氣話,全是實打實的歷史。她的祖籍在福建侯官,也就是現在的福州,林家在當地是響當當的名門。1911年黃花崗起義,七十二烈士里有三位是她的族叔:林覺民、林尹民、林文,人稱“黃花崗三林”。寫《與妻書》的林覺民,就是她父親林長民的堂弟,那句:“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至今讀來都讓人落淚。
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更不是普通人。清末中過舉人,留過學,回國后辦報紙、組政黨,當過北洋政府的司法總長。1919年巴黎和會,正是林長民第一個在國內發文,喊出“膠州亡矣,山東亡矣”,直接點燃了五四運動的導火索。后來他參與反奉運動,1925年在戰亂中犧牲,臨終前還在為國家奔走。
就連林徽因的弟弟林恒,也是條鐵骨錚錚的漢子。本來考上了清華大學機械系,1937年抗戰爆發,他毅然投筆從戎,考進中央航空學校。1941年成都空戰,他駕駛戰機跟日軍纏斗,最后壯烈犧牲,年僅23歲。林徽因后來托人取回弟弟墜機的殘片,一直珍藏著,那是她對親人最后的念想。
![]()
吳晗聽完這些,當場就啞了,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他自己是浙江義烏農家出身,靠獎學金和工讀才讀完清華,向來不主張以出身看人,或許是爭執中一時口不擇言,可碰上林徽因這樣的家世,任誰都沒法反駁。
可這場爭執沒改變什么。1953年后,北京的城墻還是一段段被拆了,牌樓也倒了不少。林徽因看著那些數百年的古跡變成瓦礫,急得咳血,不止一次跟人說:“你們拆了真古董,將來遲早要后悔,再蓋的都是假的”。1955年,她帶著這份遺憾病逝,年僅51歲。
后來的事,還真被她說中了。那些拆了的城墻,幾十年后又開始復建,比如永定門,看著是那么回事,可早就沒了原來的歷史包漿,成了外人眼里的“假古董”。吳晗后來也沒再提過出身的事,他一門心思撲在明史研究上,可誰也沒想到,多年后他會因《海瑞罷官》陷入風波,1969年含冤去世。
![]()
現在再回頭看那段往事,哪是什么出身之爭?根本是兩個知識分子的立場碰撞:吳晗要的是眼前的城市發展,林徽因守的是長遠的文化根脈。林徽因怒懟的不是吳晗個人,是那種輕賤歷史、忽視傳承的態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