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藥杠桿,是對美貿易談判中的‘核選項’”。10月24日,彭博社以此為題發布報道,指出了美國在中美貿易戰中一個無法忽視的軟肋。
當特朗普政府繼續對中國揮舞“關稅大棒”時,美國媒體和分析人士卻開始擔憂,中國在藥品原材料領域的主導地位,可能成為一個比稀土更具威力的談判籌碼。
與稀土不同,藥品關乎人類生命健康,這正是美國焦慮的根源。
![]()
中美貿易戰火持續蔓延,但這場較量遠不止于關稅和稀土。美國官員、前貿易談判代表及分析人士最近頻頻發出警告,指出美國對中國藥品原材料的依賴構成了“無法忽視的風險”。
中國在藥品供應鏈中的影響力源遠流長,其主導地位不僅體現在活性藥物成分(API)的全球供應,更延伸到上游的原材料、溶劑和試劑。
這些被稱作“關鍵起始材料”的組成部分,是商業藥品生產的核心要素。
美媒彭博社的報道揭示了問題的嚴重性。美國行業標準機構“美國藥典”最近報告發現,近700種美國藥品使用至少一種只能從中國獲得的單一關鍵成分制造。
以美國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阿莫西林為例,其合成最終依賴四種獨立關鍵起始材料,每種幾乎完全在中國生產。
中國對藥品原材料的控制力,對美國廉價常用通用藥品構成最大威脅,這些藥品占美國處方藥的約90%。
這個比例暴露了美國醫療體系對中國供應鏈的深度依賴。
前美國貿易談判代表溫迪·卡特勒的分析更為直接:“談判者帶著后備方案上桌——既有可讓步的事項,也有威脅或溫和提醒的其他杠桿點”。
她認為,“中國談判者精通他們主導的其他瓶頸,如制藥領域”。
藥品供應鏈與稀土的關鍵區別在于替代難度和即時影響。拜登政府時期美國國務院官員梅蘭妮·哈特將藥品供應鏈稱為“真正的核選項”,并預計這一風險可能會在中美貿易危機中“迅速顯現”。
![]()
美國的藥品依賴困境只是全球供應鏈失衡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美國大部分成品通用藥品來自印度,而印度藥品的原材料主要從中國獲得。
這種鏈式依賴使得任何對中國原材料出口的限制都會在印度和美國產生連鎖反應。
美國藥典今年4月曾估計,中國直接貢獻2024年美國處方API約8%的銷量份額。但根據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瑪塔·沃辛斯卡的說法,若適用更廣參數,這一數字升至約25%。
包括印度、日本、歐盟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已意識到本國在藥品供應鏈上的脆弱性,并試圖改變現狀。
印度在2020年推出政府激勵計劃,支持本地API生產,但幾年過去了,進展寥寥。
印度制造商承認,中國公司遠更具競爭力,某些進口藥品價格僅為其一半。這種成本差距使得任何供應鏈轉移的努力都面臨巨大經濟障礙。
特朗普政府早已在醫藥領域下手,今年4月宣布對來自中國的醫療設備、電子產品等加征高達145%的關稅。
美國總統特朗普還宣布,自10月1日起對進口專利藥征收100%關稅。
這些措施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加劇美國在醫藥領域的供應鏈風險。
與美國的做法形成對比的是,中方在出臺一系列關鍵礦產出口管制時,規定了人道豁免。部分稀土磁鐵對醫療設備生產至關重要,這一豁免體現了中方在實施管制時的人道考量。
清華大學研究員孫成昊指出,中方不會主動將貿易戰延伸至醫療領域,“藥品關乎人類健康及生命本身,將其轉化為地緣政治工具違背中國外交理念”。
這一立場反映了中國在貿易爭端中較為克制的態度。
![]()
在中美貿易談判的背景下,藥品供應鏈成為了一個潛在的杠桿點。10月26日,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李成鋼表示,中美雙方就有關議題建設性地探討了一些妥善處理雙方關注的方案,形成了初步共識。
這些議題包括“雙方各有關注的出口管制議題,對等關稅進一步暫停期問題,芬太尼關稅和芬太尼禁毒合作問題”等。
同時,有報道稱中美已經達成了一個框架協議,如果獲得批準,將取消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100%關稅的提議,并暫停北京不斷升級的稀土材料出口限制。
這一進展表明,雙方都在尋找避免貿易戰進一步升級的途徑。
然而,藥品供應鏈作為“核選項”的地位依然存在。美國國會眾議院“中國特別委員會”共和黨主席約翰·穆勒納爾接受采訪時妄圖給中國扣帽子,稱“中方顯示出愿意武器化經濟杠桿,藥品也不例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