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當局不尊重這段歷史,想要扭曲這段歷史,甚至說出‘沒有什么臺灣光復節’這種倒行逆施的話。”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
![]()
苑舉正
在臺灣,10月25日本應是光復節,紀念1945年臺灣重回祖國懷抱的歷史時刻。然而,民進黨當局上臺五年來從未舉行過任何紀念活動,教科書中的“光復”二字也消失無蹤。
歷史不容遺忘,臺灣光復的真相
1945年10月25日,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重歸祖國版圖的重要日子。這一天,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的歷史宣告終結,臺灣正式回到祖國懷抱。
![]()
當時的盛況令人動容。《臺灣光復紀念歌》唱出了兩岸人民的喜悅:“張燈結彩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唱遍城市和村莊,臺灣光復不能忘...”這首歌曾家喻戶曉,被列入臺灣小學音樂教本。
臺灣光復有著堅實的法理基礎。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鄭劍指出:“在1943年的《開羅宣言》里明確,日本竊取中國領土,其中提到臺灣和澎湖列島必須交還。到了《波茨坦公告》的時候,《開羅宣言》的規定必須執行。”
1945年日本投降書明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規定,臺灣正式回歸祖國。10月25日的受降儀式,則是履行完了法律手續。歷史學家普遍認為,這一系列文件和法律程序,使臺灣作為中國的一個省正式回歸中國版圖,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
日本投降書
民進黨執政后,開始有計劃地淡化甚至否定臺灣光復的歷史意義。李登輝推行“去光復節”政策,取消法定假日“臺灣光復紀念日”。陳水扁將歷史教科書中的“光復日”改為“蒙難日”。
蔡英文上臺后,變本加厲地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她不僅取消所有光復節慶祝活動,還強行修改高中歷史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根據新課綱編寫的新版《臺灣史》教科書,充斥著“去中國化”及“媚日”內容。
民進黨高官甚至公開否認臺灣光復的歷史事實。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曾發表不當言論,否認臺灣光復,甚至聲稱“臺灣人是日本人”。這種數典忘祖的言論,引發島內輿論強烈批評。
![]()
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
更令人憤慨的是,民進黨當局對日本殖民統治的美化。2018年“七七事變”紀念日當天,民進黨當局竟然舉辦了所謂“第4屆臺日交流高峰會”,鼓吹“臺日友好”。這種媚日行徑引發臺灣民眾強烈不滿。
在民進黨當局大肆推行“去中國化”的背景下,臺灣名嘴苑舉正選擇了逆流而上。他不僅在多個場合強調臺灣光復的歷史意義,還公開批評民進黨當局的錯誤史觀。
苑舉正在談到民進黨高官否認臺灣光復的言論時,直罵“太荒唐”。他觀看抗戰題材電影后難過得不得了,指出“日本人根本沒把我們中國人當人看”。他始終強調一個核心觀點:“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就是中國的一個省!”
![]()
苑舉正認為,祖國大陸隆重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以國家名義設立臺灣光復紀念日,是在告訴人們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讓臺灣光復這個兩岸共同的民族歷史記憶永遠銘記心中。
對于賴清德當局刻意選擇在8月15日鼓噪所謂“終戰”80周年,只字不提中國人民的“抗戰”,甚至荒謬主張“不分同盟國與軸心國”的言論,苑舉正表示了強烈反對。他認為這種刻意淡化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殘暴本質,抹殺抗戰的正義性的行為,是典型的跪舔日本軍國主義的“皇民史觀”。
光復記憶背后的民族情感
臺灣同胞的抗日斗爭是全民族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據50年間,臺灣同胞“義不臣倭”,從武裝抗日到各種形式抗日運動從未間斷。約有65萬臺胞在抗日斗爭中獻出寶貴生命。
![]()
臺灣同胞不僅在本島抵抗日本殖民統治,全面抗戰爆發后,超過5萬名臺灣同胞奔赴大陸投身抗日。這些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克服重重困難回到祖國大陸,融匯到全面抗戰的連天烽火之中。
臺灣光復的歷史證明,臺灣的命運與祖國緊密相連。臺灣師范大學退休教授潘朝陽表示:“臺灣光復是全體中華兒女前仆后繼、浴血奮戰的結果,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榮光。”
在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蘇輝看來,臺灣光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成果,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光榮,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歷史榮耀。這一歷史應該被銘記。
![]()
面對民進黨當局篡改歷史的行為,兩岸有識之士紛紛站出來維護歷史真相。2025年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作出決定:將10月25日設立為臺灣光復紀念日。決定通過時,會場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臺灣勞動黨主席吳榮元在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上感慨道:“臺灣光復這段歷史,是兩岸同胞共赴國難、共承苦難、共享勝利榮光的歷史證明。”
兩岸各界代表一致認為,紀念臺灣光復具有重要歷史和現實意義。臺灣統一聯盟黨主席紀欣指出,臺灣光復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全體中國人付出重大犧牲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勝利果實。兩岸同胞命運休戚與共,曾共赴國難。
![]()
臺灣兩岸統合學會執行長鄭旗生表示,今日,“臺獨”分子鼓吹日本殖民統治是“德政”,以“臺灣地位未定論”蠱惑民眾,這種以扭曲的歷史觀斬斷兩岸淵源脈絡的惡劣做法,是自絕于中華民族。
歷史記憶喚醒民族認同
臺灣光復的歷史記憶,對于喚醒民族認同具有深遠意義。臺灣抗日先賢的前仆后繼,展現了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這些歷史記憶是連接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
臺灣師范大學教授潘朝陽指出,“臺獨”把光復節稱為“終戰”,是用一個比較中性的名詞淡化歷史意義。站在歷史的角度或春秋大義的角度來說,這是不能接受的。
![]()
民進黨當局篡改歷史教科書的行為已經對臺灣青年一代產生了深刻的不良影響。臺灣青年代表王正指出,從李登輝、陳水扁到蔡英文,臺灣課綱教材“臺獨化”和“去中國化”令人觸目驚心,充斥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的媚日史觀。
面對民進黨和“臺獨”勢力的全面洗腦,臺灣社會各界需要激濁揚清、刮骨療毒。臺灣少數民族青年楊品驊回顧日本帝國主義對臺灣少數民族的殺戮、迫害,批評“臺獨”勢力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篡改歷史真相的行為。
臺灣名嘴苑舉正站在鏡頭前,情緒激動地抨擊民進黨高官否認臺灣光復的言論。他的聲音在島內或許并非主流,卻道出了不可否認的歷史真相。
![]()
“祖國強大了,中國不會再受人欺凌了。”中共地下黨員、革命烈士李蒼降之女李素慧在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上的話,道出了無數人的心聲。隨著全國人大常委會將10月25日設立為“臺灣光復紀念日”,兩岸同胞共同守護民族記憶的行動進入新階段。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無論“臺獨”勢力如何篡改歷史,都改變不了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事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