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及曹操,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quán)臣,以及戲曲里那個白臉奸雄。但歷史真相,遠非小說《三國演義》和戲曲的那么簡單。
![]()
在2025年國慶檔電影,易中天老師作為三國研究專家,根據(jù)史料編劇了動畫電影《三國的星空》,為我們揭開被掩蓋千年曹操的理想主義和治世之能臣的底色,令我們知道曹操并非冷血梟雄,卻是一個試圖在亂世中重建秩序的熱血青年和理想的政治家,本文就為你解讀易中天老師對曹操理想主義的新認知。
一 奸雄標簽從何而來?《三國演義》的千年“冤案”
我們對曹操奸雄的刻板印象,很大程度來源于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雖然《三國演義》這一部明朝小說以“七分實,三分虛”著稱,但受著儒家思想的“忠君”觀念影響,尊劉貶曹的立場是非常鮮明的,很多程度都是特意刻畫曹操是一位為著利益不擇手段,心狠手辣的奸臣。
實際上,《三國演義》中對曹操心狠手辣的權(quán)謀描述情節(jié),在史書《三國志》中并無確鑿記載。如“夢中殺人”“借糧官之頭平軍心”等情節(jié),在史書無記載,小說的藝術(shù)虛構(gòu)和加工。
![]()
又如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最早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原本裴松之注引《魏晉世語》,原文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話的背景,就是當時曹操誤殺呂伯奢家人后的自語,并非奸臣的冷血無情宣言。
正史對曹操的評價,最具代表性就是《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陳壽評價曹操:
“亦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
這是對曹操極高的歷史定位,贊許他是人杰!裴松之在這句話注解中,也引用大量史料,補充了歷史上曹操的政治抱負與人格特質(zhì)。
![]()
二 熱血青年曹操:洛陽城里的“鐵面警官”
有趣的是,易中天老師說要“區(qū)分歷史與文學中的曹操”,但動畫《三國的星空》為凸顯其正面形象,刻意刪減了他狠辣誤殺呂伯奢、衣帶詔事件等復雜情節(jié),這也使動畫中的曹操形象頗具有爭議性,但這一切并不影響我們從史料中,尋找到曹操理想主義的真正痕跡。
如在正史《三國志·武帝紀》,陳壽記載了曹操年少時候的治世才華,理想是憑能力維護社會秩序。因此,提及橋玄對曹操的評價:
“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就是贊許年輕時候的曹操,具有匡扶亂世的才華。
![]()
陳壽也在《三國志》中記載,曹操在二十歲時候被舉為孝廉,入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
曹操在剛上任時候,就像個鐵面無私的包公,造了五色大棒,明確放話:“有犯禁者,皆棒殺之!”一副剛正不阿秉公辦事的風范。
當時,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由于違禁夜行,也毫不留情被曹操依法處死。從史書記載,可以看到年輕時候的曹操,執(zhí)法嚴明、不避權(quán)貴的行為,與后世印象中“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quán)臣形象相去甚遠,更像一位撥亂反正、試圖在亂世中建立秩序,懷著理想主義的年輕官員。
![]()
三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之初衷
曹操處在東漢末年的亂世,目睹百姓在戰(zhàn)亂中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民不聊生的悲慘境遇。一切如曹操在詩歌《蒿里行》中悲嘆的“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這句詩歌絕非文人空泛的感慨,卻是他親歷的戰(zhàn)亂時代真實寫照。
由于目睹百姓們在亂世中悲慘生活境遇,年輕的曹操想救濟蒼生,匡扶漢室借此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為百姓造福利,也催生了他的理想主義。
如在初平三年(192 年)黃巾起義時候,曹操在青州擊敗黃巾軍后,并沒如其他軍閥割據(jù)勢力一樣,拼命劫掠人口、借此擴充私兵,成為稱霸一方的諸侯。他卻是收納降卒三十余萬、人口百余萬,然后招募這些流民在田里生產(chǎn),這一份對流民的悲憫,可以看到曹操理想主義的種子,不是一個野心勃勃的陰謀家。
![]()
《三國的星空》主創(chuàng)團隊曾透露,易中天先生眼中的曹操是一個“悲劇的理想主義者”,他心存漢室、堅守承諾,即便在現(xiàn)實中卻也在履行自己的初衷,這也是契合歷史上曹操年輕時候的人生軌跡。卻也在履行自己的初衷,這也是契合歷史上曹操年輕時候的人生軌跡。
電影的解讀,在正史上也是有依據(jù)的。東漢中平六年(189年),董卓亂政廢立皇帝,天下諸侯雖表面紛紛響應,口號是討伐董卓,實質(zhì)卻是各懷自己的私心。年輕時候的曹操,力勸盟主袁紹迅速進兵董卓,卻屢遭拒絕。
在各路諸侯面對董卓軍隊強大,不敢向前的情況下,曹操就一人領(lǐng)兵西進,即便在汴水一帶遭遇慘敗、險些喪命,也未放棄過討逆之舉 。因此,曹操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孤勇,乃是理想主義者的典型寫照。
在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開始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代。雖然后人認為這一舉動乃是一種政治投機,如周瑜說的“托名漢相,實為漢賊!”
![]()
董卓被呂布殺了之后,卻已是天下大亂、群雄割據(jù),袁紹、袁術(shù)、劉表、呂布等軍閥割據(jù)一方,甚至袁術(shù)公然稱帝;東漢朝廷名存實亡,百姓流離失所。
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坦誠: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這不是自夸和狂妄,卻是事實——當時袁術(shù)已稱帝,袁紹謀立劉虞,如果無人維系繼續(xù)漢室象征,軍閥諸侯割據(jù)戰(zhàn)爭更為頻繁,社會更為大亂,割據(jù)諸侯頻繁當皇帝,漢獻帝可能傀儡皇帝都當不了,社會將更無寧日。因此,曹操的擔當,也正是他理想主義的初顯。
因此,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迎漢獻帝在許昌,乃是在亂世中重建中央權(quán)威,壓制地方勢力叛亂,實現(xiàn)救濟百姓,恢復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第一步,實現(xiàn)造福百姓政治的理想,這一切證明曹操是一名滿懷理想熱情的政治家!
![]()
四 理想的實踐:從“屯田制”到“唯才是舉”的宏大藍圖
如果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他理想的旗幟,那么在許昌推行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就是理想實踐落地的基石。在《三國的星空》鏡頭中對“許都屯田”的渲染,就是精準抓住了曹操理想主義的核心。
1屯田制:恢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務實之舉
在東漢末年,戰(zhàn)亂頻繁,人口大幅度銳減,土地荒蕪。根據(jù)《后漢書·郡國志》統(tǒng)計,黃巾之亂前,東漢人口約 5600 萬,相當于今天江蘇省的總?cè)丝冢粦?zhàn)亂后不足千萬,銳減近 8 成,千里沃野變成“白骨露于野”的煉獄。
為了恢復人口和社會秩序,解決糧荒發(fā)展經(jīng)濟,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年)采納棗祗、韓浩建議,以漢獻帝的名義頒布《置屯田令》,推行屯田制。
![]()
曹操屯田制的屯田,仿效秦漢屯田的經(jīng)驗,分為民屯與軍屯:
民屯:招募流民耕種荒地,官府提供牛犋、種子,收成按比例分成,一般是官員占百分之六十,流民占據(jù)百分之四十。
軍屯:士兵戰(zhàn)時作戰(zhàn),閑時務農(nóng),實現(xiàn)軍糧的自給自足。
根據(jù)《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書》記載,曹操的屯田第一年,就收獲百萬斛糧食,按漢代度量衡換算,約等于今天的 2.5 萬噸,足夠養(yǎng)活數(shù)萬人的軍隊一整年。
之后,數(shù)年曹操的管轄區(qū)域都是“所在積谷,倉廩皆滿”,不僅能解決軍隊的糧荒問題,更令流離失所的百姓重歸土地。
![]()
2 屯田制的意義
曹操的屯田制,不僅解決了軍糧問題,更使流離失所的農(nóng)民重新回到土地上,與土地結(jié)合,恢復了北方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秩序,體現(xiàn)了曹操解決實際問題的務實態(tài)度,這乃是他恢復社會秩序的理想抱負。
同時,屯田制糧食的豐收,支撐了曹操軍事行動需要的糧食后勤支撐,更使數(shù)百萬流民得以安居,堪稱中國古代最早的“國家扶貧工程”。
3 唯才是舉:人才選拔的革命性突破
曹操深知在為了匡扶漢室、治理亂世,需要實干人才,而非空談道德誤國的儒生。于是,革新人才選拔制度,這也是曹操政治理想的目標。
![]()
雖然《三國的星空》沒有講述曹操三次發(fā)布《求賢令》的過程,但歷史上的這些政令,堪稱對東漢任人唯親“察舉制”的顛覆性突破。
曹操在《求賢令》中提出“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哪怕是“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shù)”,皆可錄用。
當時,曹操這一種打破門第、不問德行的選拔人才標準,背后是“與天下賢士共定天下”的理想追求。就是由于曹操的唯才是舉,才能使荀彧、戲志才、郭嘉等寒門才俊,雖然有道德上污點,卻因真才實學獲得施展才華被提拔的機會,形成曹魏政權(quán)“俊才云蒸”的局面。
曹操的“唯才是舉”選拔人才政策,在當時門閥觀念根深蒂固的社會中,堪稱革命性的突破,也是對豪門政治一次重大沖擊。他的人才選拔政策,為后來九品中正制的形成埋下伏筆。
![]()
四 復雜的真實:權(quán)謀只是亂世中實現(xiàn)理想的手段
1曹操存在,對于抑制北方分裂的意義
曹操一生征戰(zhàn),先后擊敗北方的呂布、張繡、袁術(shù)、袁紹、烏桓等封建格局勢力,基本統(tǒng)一中國北方。尤其在官渡之戰(zhàn)(200年),曹操以弱勝強,擊潰當時北方最強的諸侯袁紹,實現(xiàn)基本統(tǒng)一北方,為百姓帶來和平的政治理想。
如果有人質(zhì)疑曹操發(fā)動戰(zhàn)爭,挾天子是為了權(quán)力,但若對比同期其他軍閥:
袁術(shù)稱帝,奢靡無度;
劉表坐守荊州,無所作為;
馬騰、韓遂割據(jù)西涼,互爭地盤;
![]()
唯有曹操始終以“蕩清天下,還于一統(tǒng)”為目標,自然動畫電影基于事實,也刻畫了曹操挺身而出整合力量,為百姓帶來和平的理想熱血青年。事實上,如果沒有曹操的存在,當時中國北方將陷入更長久的分裂。
2 曹操的狠辣權(quán)謀
雖然歷史上的曹操,殺董承、逼死漢獻帝的愛妃董貴人,一切源于“衣帶詔”事件引發(fā)的權(quán)力沖突。再加上徐州屠城的記載、殺董承與董貴人的狠辣,暴露了他性格狠辣的一面,是曹操本人無法抹去的污點。但在 “不狠則亡” 的亂世叢林法則中,純粹的理想主義不懂權(quán)謀,過于單純寸步難行。
因此,曹操的狠辣,既是維護權(quán)力的手段,也是推行理想的代價 ——若對 “衣帶詔” 的密謀手軟,不僅失去政權(quán),更會令北方重回割據(jù)混戰(zhàn)的亂世,之前屯田安民的所有努力都將會化為烏有。因此,這種“理想與權(quán)謀并存” 的矛盾,使得曹操成為真實的亂世英雄。
![]()
3 曹操的理想政治本色
雖然曹操一生精通權(quán)謀,是后人批評的奸臣,但政治理想底色也沒完全褪色。他嚴明法紀,禁止兒子曹植“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的僭越行為,處死公車令,借此維護禮制,可見其對理想秩序的堅守。在他的《度關(guān)山》等文學詩歌創(chuàng)作中,坦言“天地間,人為貴”,將民本思想寫入詩歌,彰顯其以民為本的政治理想初心。
又如曹操在《短歌行》中: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在詩歌中,曹操以周公自比,表達自己招攬賢才、安定天下的宏愿。這些詩句,出自一位手握重兵的權(quán)臣和軍閥之手,卻毫無驕矜之氣,流露出深沉對社會的責任感,以及政治家理想主義情懷。
![]()
電影《三國的星空》中,雖未詳述屯田制,卻對曹操頭盔甲胄的還原、袁紹宴席上“羌煮貊炙”等漢代菜肴的呈現(xiàn),一切都是暗藏著對歷史的尊重。如曹操俯身拾起陣亡將士身份牌的虛構(gòu)鏡頭,雖不見于史料,卻直接表達了他對戰(zhàn)士和百姓們的悲憫情懷。
結(jié)語
《三國的星空》對曹操的詮釋,令我們撥開了歷史的迷霧,窺看“奸雄”標簽下的理想主義本性。曹操的政治理想,不是諸葛亮“鞠躬盡瘁”的純粹忠誠,也不是劉備“仁政愛民”的道德標榜,卻是以權(quán)謀為手段,以統(tǒng)一為目標,重建東漢穩(wěn)定和平秩序。
由此可以總結(jié),曹操雖然不是完人,他性格多疑、狠辣、誅殺孔融、逼死荀彧,具備了奸雄的特征;卻能在一個禮崩樂壞、人命如草的時代,選擇扛起責任,用鐵腕推行仁政,以權(quán)謀實踐救濟百姓的理想……
![]()
就是曹操這一種明知東漢亂世難平,卻勇猛直前,這也是他能超越“狡詐權(quán)臣”標簽的真正原因,也是他的偉大之處……
由此可見,在東漢的亂世,曹操是一個在黑暗中點火的人,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的理想主義從不完美,卻足以照亮歷史的星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