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跟家長聊孩子的狀況還蠻感慨的,看著孩子始終走不進學校,我懂家長的焦慮,也懂孩子的煎熬。
心有悲戚,但還是想說:
家長想要幫助孩子,先回歸自身,比如富足的心力,穩定的情緒,自我療愈的能力,傾聽,共情與同理心,因為你無法給出你自身沒有的東西。
家長要先接納和頓悟,接納自己的光明與黑暗,力量與脆弱,完整與破碎。
當我寫下這句話時,突然很想哭,想到了我家孩子在高一時候崩潰的那段時間,當我看到孩子在日記中所寫:
坐在教室,抬起頭看到窗外的云,眼淚就不由自主掉下來,想著自己深陷牢籠,覺得無比難過與心痛;
聽著舍友的呼嚕聲,自己睡意全無,只著窗臺滴答滴答的水聲,愈發焦慮和擔心,很想睡,卻總也睡不著,又擔心明天上課會不會犯困;
吃過飯,漫步在教學樓下,喉嚨里有種說不出來的梗塞,想哭卻哭不出來;
中午去餐廳吃飯時,聽到一句勵志的歌詞,被鼓舞著,很想掉眼淚。
記得當時,我讀到孩子的日記時,我才明白那個看似陽光開朗的大男孩,那個每天跑步,很樂觀進取的高中生,內心早已崩潰到無聲。
這是無聲的吶喊,是難過到極致的無可言說。
也是從我發現孩子內心是如此的崩潰,跟我以為的樂觀進取,陽光開朗,讓我既震驚又心疼。
![]()
我從來不知道,這個懂事的小暖男,自己內心是如此的兵荒馬亂。
我問他,這些事情為什么從來沒跟媽媽提過,他是這樣回答的:
我覺得自己長大了,這些事我自己可以應付得來,我不想麻煩你,也不想讓你擔心,我覺得你平時夠辛苦了,不想再讓你操心。
至此,我才懂得,那些懂事的小孩背后是委屈,是壓抑,是未被覺察的情緒。
他們會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給家人,留給同學,留給外界,而把最不堪,最狼狽的一面,留給自己來咀嚼。
后來,我花了很久很久的時間,來告訴孩子一些道理:
想哭就哭,沒什么丟臉的。難過了,也不要裝著不在乎,優先照顧自己的感受,然后才是別人。
媽媽不希望你做一個懂事的小孩,也不希望你為了別人而忽略自己的感受,不要為了顧及別人的感受,一味地忽略自己,這很傻也并不理智。
![]()
人是可以自私一點的,這是沒有錯的。一個人只有先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愛別人。
我也在覺察自己的錯誤:
這么多年,我一直致力培養一個乖孩子,凡事要忍讓,要克制,要三觀正,要忍一時海闊天空,不要與爛人爛事糾纏,不要浪費多余的時間在無謂的事情上。
我把孩子養得很乖,很懂事,很在意別人的感受,也力急做一個好人。
但實際上,我養出來的乖小孩會被欺負,會在不爽時也選擇隱忍,在遇到困難和委屈時,選擇息事寧人,自己默默承受和消化。
一味的讓孩子積極樂觀,用正向力量來激勵自己。
卻忘記和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感受,道理無比正確,但感覺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看到的眼光開朗,也許并不是真相,也許是掩蓋了難過與傷心的附屬品。
當我意識到乖小孩,不該是我養育孩子的終歸目標,我就開始調整了養育思路:
讓孩子優先考慮自己的感受,不再迎合,不怕事也不惹事,勇敢表達自己,媽媽永遠是他的堅實后盾,拼了老命也會護他周全。
給足孩子安全感,給足孩子情緒價值與避風港灣,孩子開始從崩潰中上岸。
![]()
從假裝快樂到真的快樂,從表面上陽光開朗到內心的松弛堅韌。
高三已經2個月了,手機完全沒再提及,最害怕磨著要手機的幺蛾子竟然沒發生!獨居生活自主安排和自我負責,讀讀書,寫寫作業,運動下,怪充實。
我沒過問娃成績,沒強調過學習,碼課幾乎都不太看了,留校或者不留校自習全看娃意愿,不再給任何建議。
這樣下來我會比較松弛,重心放在自我成長和學習上。驚喜的是娃反而比之前更愿意努力,初步邁向自律。
他非常樂意跟我分享他的學習,運動,讀書等計劃,不同以往的心動不行動,最近說了就去做,行動落地這塊本周表現非常棒。
決心也是一種稀缺的勇氣,那就保持自我覺察,與更寬廣的場域連接。自勉,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