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說東北地名“不好聽”,想想什么“大禿頂子山”、“韭菜坨子”,確實有點兒拿不出手……
不過,一生好強的東北人,也是有超常發揮的時候,比如現代的“國際屯”和古代的“皇姑屯”……
沈陽的“皇字輩”好多!
沈陽的“屯子”非常多,但皇姑屯絕對是“屯子界頂流”,不僅傳說多,近代許多重大事件也圍繞著這里發生。
![]()
也許皇姑屯是“傳說”最多的地名了,有人說因為這里是簡儀親王墳,因為親王名叫“芬古”,后世誤傳成了“皇姑屯”,也有傳說這個名字來源于努爾哈赤的干妹妹,林林總總的相似傳說大悅有七八個版本,但無論起因如何,最后,這里到底成了“皇帝長輩”——皇姑。
皇姑屯,寫滿歷史之殤
當然,沈陽的“皇字輩”地名遠不止“皇姑區”這一處。
皇姑屯火車站,這座始建于1907年的京奉鐵路小站,從來不只是一座沉寂的站點,而是一位無聲的歷史見證者。
![]()
青磚砌成的站房,承載著一段寫滿血淚的過往,更是歷史轉折的坐標。如今,在原址旁建立的博物館中,扭曲的鐵軌與復原的車廂,仍在無聲地訴說那個驚心動魄的瞬間。
這里不僅承載著悲愴,也延續著城市的記憶。它從一個普通的鐵路站點,化作一座矗立于時光中的警示豐碑,靜靜邀請每一位經過的人駐足,聆聽那段不容忘卻的歷史回響。
皇寺廣場,故事竟然從“白駝”開始
很多第一次來沈陽的朋友都不明白,去老北市,為啥地鐵是“皇寺廣場站”呢?北市場和皇寺有啥關系?
其實,至今依然香火綿延的皇寺,與北市場的繁榮發展密不可分。
這座寺的“大名”非常霸氣——蓮花凈土實勝寺,不過老沈陽更愛叫它“皇寺”或者“白駝寺”。傳說當年一位叫摩爾根的喇嘛,牽著白駱駝、馱著金佛一路向東走。結果到了這兒,白駝突然“圓寂”了。這在當時意味著這里是“天選之地”,是金佛自己挑的家。所以實勝寺,就這么來了。而老沈陽叫它“皇寺”,主要還是因為這里是皇太極親自下旨建設的“皇家認證”寺廟。
當年皇帝每年正月都必來打卡,后來的皇帝們來盛京(沈陽),這兒也是行程單上的標配。乾隆還特意給它題了“海月常輝”四個大字,排面拉滿!
![]()
而老北市,則是依托于皇寺,錫伯族家廟而興起的老市場。這兩年經過改造,這里徹底火了!一邊是百年廟宇,一邊是煙火小吃,還能看民俗表演,玩沉浸式體驗。老北市,正在成為沈陽歷史與現代、融合與新生的示范街區之一了。
三皇廟,故事竟然從“白駝”開始
在沈陽,提起“天后宮”幾乎無人不曉,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還藏著一座低調了三百多年的“寶藏書房”——三皇書院。
![]()
它的前身,是三皇廟遺址,一座始于1677年的古建筑。這里曾紅柱青瓦,香火綿延;也曾化身禁煙公所,見證時代變遷;當天后宮遭遇火災后,它更成為福建商幫在奉天的同鄉會館,承載著一段“南幫北聚”的往事。
1931年,這里的朗朗書聲,取代了往日的喧囂。從小學到中學,它以教育的姿態,默默陪伴了幾代沈陽人的成長。直到2009年學校遷出,這座古建筑才褪去校園的外衣,重現其歷史原貌,并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它以“三皇書院”之名重獲新生。古老的院落不再是遙遠的古跡,而是舉辦講座、讀書會的文化客廳。
從廟宇,到學堂,再到書院,它穿越了三百多年時光,角色幾經更迭,卻始終是沈陽城里一盞不滅的文化燈火。
![]()
細細數來,從皇姑區,到皇寺、皇姑屯火車站,再到今天的三皇書院,沈陽的“皇”字輩地名與建筑格外多。它們如同散落在城市肌理中的文化密碼,共同訴說著這座古城深厚的歷史底蘊與生生不息的文明傳承。
下次路過天后宮,游至皇姑屯,不妨留心尋找這些讓人“小臉一皇”的有趣地名。讓我們一起穿越歷史長河,親手觸摸那些斑駁的磚石,感受沈陽城綿長而有力的文化脈搏。
所以,大家還知道哪些“皇”字輩的有趣地名、建筑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