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編輯
1907年7月15日,紹興軒亭口的槍聲帶走了"鑒湖女俠"秋瑾的生命,卻帶不走她留在人間的火種。
誰曾想到,她的兒女事后被悄悄收養,而長大后的兒子竟成為富甲一方的實業巨子。
![]()
后事一波三折
1907年,秋瑾因參與并策劃反清武裝起義,被清政府以“謀逆”罪名逮捕并在紹興軒亭口處決,事后,軒亭口很快被清兵圍得嚴嚴實實。官府貼出的告示用朱筆圈著 “敢收尸者,以同黨論罪”。
就這么著,秋瑾的遺體在石板路上躺了三天,九月的紹興夜里下過一場小雨,遺體被淋得透濕,領口的血漬混著雨水暈開,路過的百姓都低著頭快步走,沒一個人敢靠近 —— 誰都清楚,這時候沾上邊,輕則坐牢,重則掉腦袋。
![]()
但總有人沒那么怕。秋瑾生前的好友徐自華和吳芝瑛,聽到消息后倆人當天就雇了輛馬車,繞著小路往紹興趕。趁著晚上清兵換崗的時候,幾個人把秋瑾的尸首悄悄裝了進去,暫時埋在了臥龍山腳下,連塊碑都不敢立,就記著旁邊有棵老槐樹。
后來兩人在西湖西泠橋旁邊買了一小塊地,把棺材埋進去,徐自華親筆寫了塊木牌,上面刻著 “秋瑾之墓”,插在墳前。
![]()
可當時朝廷里的人聽說革命黨人的墳修在了西湖邊,氣得拍了桌子,直接下了命令給浙江巡撫:趕緊把墳鏟平,不然就摘他的頂戴。
浙江巡撫不敢怠慢,第二天一早就帶了兵丁去西湖,墳被鏟平了,棺材被挖出來,扔在路邊,后來又被人挪了好幾次,一會兒放這兒一會兒放那兒。
折騰了大半年,最后還是秋瑾的兒子王沅德,那時候才 12 歲,跟著叔叔悄悄去把棺材領了回來,運回老家湖南湘潭,埋在了夫家的祖墳里。
![]()
兄妹被收養
秋瑾走了,她的一雙兒女王沅德和王燦芝,日子比孤兒還難熬。那時王沅德 10 歲,剛在湘潭私塾讀完《論語》,王燦芝 6 歲,扎著羊角辮,每天都趴在門檻上等母親的信。可等來的不是信,是母親被處決的消息,沒過兩天,父親王廷鈞因受牽連被官府傳喚,回來后一病不起,兩年后也走了。
王家本是湘潭富商,可秋瑾出事后,親戚們怕被連累,躲得遠遠的,家里的兩家鋪子被官府查抄,傭人也走得只剩一個老管家。
![]()
兄妹倆沒人管,先是被秋瑾好友謝滌泉接去長沙小吳門的住處,房子不大,兩人擠在偏房,謝滌泉白天出門教書,王沅德就帶著妹妹煮稀粥,晚上點著油燈,教她寫字讀書。住了半年,謝滌泉因幫秋瑾收過信被官府盯上,沒辦法,又把兄妹倆送到湘潭鄉下的遠房舅舅家。
![]()
舅舅靠種水稻過活,日子緊巴,兄妹倆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割豬草、喂雞,王燦芝手被鐮刀劃出血,就用布條纏上繼續干,晚上躺在稻草堆上,還會偷偷練母親教過的扎馬步 —— 秋瑾生前總說 “女孩子要自己保護自己”。
直到 1909 年,王沅德的祖母才托人把兄妹倆接回湘潭老宅,老太太看著兩個瘦得只剩骨頭的孩子,當場哭了,之后專門請了老秀才教他們讀書,才算讓兩人有了安穩住處。
![]()
不同的路
長大后,兄妹倆選擇了不同的道路。王沅德性格內向,先去上海洋行學本事,后進入新式學堂學習商業和金融。回到湘潭后,他湊錢開了綢布店,后來又盤下鋪子賣鹽,生意逐漸做大。
1920 年,他拿出積蓄并借錢成立電燈公司,半年內讓湘潭幾條主街亮起電燈。之后他又接手膏鹽礦,成為湘潭有名的商人。抗戰時,他捐出公司大半盈利,購買物資雇車隊送往前線。
然而,他始終保持低調,從不以此居功,只說這是自己應盡的責任。
![]()
王燦芝跟他完全不一樣,性子特別烈。小時候就跟著村里的武師學拳,后來覺得武師教得慢,自己找了本《少林拳譜》照著練,手上磨起水泡,挑破了接著練,一點都不歇。
長大后的她為了能像媽媽一樣為國家做出貢獻,不管哥哥怎么勸,毅然前往美國紐約大學學習航空工程。
![]()
初到美國時,為了克服語言困難,她凌晨背單詞,上課錄下內容晚上翻譯。在學習飛行時,教練看她是個女孩便不愿意教,于是她每天比男學員多練兩小時,最終拿到飛行執照,成為中國第一個女飛行員。
![]()
美國的報紙還報道了她,標題里叫她 “東方女飛將”。回國以后,她去了南京的航空學校當老師,教學特別嚴,只要學生動作不標準,她就親自示范,在她的訓練下,一批批優秀的飛行員走向戰場,成為保衛國家的重要力量。
兄妹倆走了截然不同的路,卻都踩著母親的理想前行,秋瑾雖未親眼見這盛世,可她的精神早已化作兒女手中的實業、藍天上的機翼,在這片土地上靜靜生長,從未消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