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莉拉·卡伯特·佩里(Lilla Cabot Perry,1848-1933)是美國印象派運動的重要推動者,也是東西方藝術交流史上的獨特身影。她出生于波士頓著名的Cabot家族,自小浸潤于文學與藝術氛圍,后成為詩人和畫家。
![]()
佩里直到36歲才系統學習繪畫,家庭角色與藝術追求并行,是她一生作品的真實背景。她最初接受波士頓Cowles Art School的訓練,后赴巴黎的Colarossi、Julian畫室深造,同時遍訪歐洲各地博物館,通過臨摹大師名作增長技藝。
![]()
1889年,Perry在巴黎首次見到莫奈的作品,深受印象派技法啟發。她隨即舉家遷往吉維尼(Giverny),與莫奈一家成為鄰居與至交。
之后長達九個夏天,她在莫奈指導下探究“光線的繪畫”,從寫實派逐步過渡到柔和色塊和外光表達。風景和人物都呈現出印象派的自由與活力,《La Petite Angèle, II》這樣的作品用松散筆觸和明快色彩展現童年和田園的詩意。
![]()
![]()
她的創作題材涵蓋肖像、家庭場景、鄉村和室外風光。Perry不僅關注感官印象和瞬間光影,還融入文人情懷與理性結構。代表作如《Young Bicyclist (Alice Perry)》、《Angela》、《Trio (Alice, Edith, and Margaret Perry)》等。
![]()
1898至1901年間,她移居日本。浮世繪和東方色彩讓她的繪畫語言更加豐富,“印象主義在日本”成為其獨特藝術背景。富士山、庭園和當地人物都成為她筆下的常見題材。作為19世紀唯一在日本生活與工作的美國女性藝術家,她的跨文化作品在東西方繪畫史中獨樹一幟。
![]()
![]()
佩里在藝術社群極具活躍度。她幫助推廣莫奈、畢沙羅等印象派大師的作品,在波士頓藝術圈努力為印象派爭取認可。她經常在展覽、沙龍和藝術講座中推廣法國新風,成就了多位美國藝術家的歐洲之路。
Perry不僅繪畫,還出版詩集,是文藝復興式的女性典范。她一生持續創作,于美國各地美術館展出,獲得多項榮譽獎章。
![]()
莉拉·卡伯特·佩里的作品,融匯了法國印象主義的自由筆觸、美國文人畫的抒情意境和日本美學的裝飾性。
她的藝術生命一直游走于家庭、友誼、自然、異域,獨立而開放,展示了女性藝術家如何在保守社會中以自我和創造力躍入新紀元。
![]()
![]()
![]()
![]()
![]()
來源:油畫世界 (ID:ArtYouhua),轉載請注明。
聲明:本文所使用的文字、圖片及音視頻等內容,僅為學習分享與學術研究交流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