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2017字,4圖
閱讀預計:4分鐘
在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的布拉馬普特拉河與蘇班西里河之間,坐落著世界上最大的河島之一 —— 馬朱里(Majuli)。
這座島嶼的面積曾達 1300 平方公里,如今因歲月與水流侵蝕,已不足 500 平方公里。在這里,洪水不僅沖毀土地與房屋,更在無聲吞噬著一些瀕臨消失的文化技藝。
![]()
每年 5 月至 9 月,季風帶來的洪水都會如期而至,淹沒村莊,水深可達 1.5 米。
對島上居民而言,洪水是無法逃避的宿命;但更令人痛心的是,它正悄然侵蝕著島上的文化肌理 —— 那些代代相傳的手藝、儀式與藝術,正在水患與政策忽視中掙扎求存。
腳下的陶藝:女性的技藝傳承
在馬朱里島的薩爾莫拉(Salmora)村,60 歲的馬孔?庫馬爾(Makon Kumar)蹲在自己用竹竿搭建的高腳屋外,赤腳轉動一個小陶盤 —— 用腳趾帶動轉盤旋轉,再以手掌拍打、塑形,將一團濕潤的陶泥變成一只碗。
這種 “用腳制陶” 的技藝以女性為主導,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她說:“我們不是農民,沒有土地,只能靠這門手藝謀生。”
![]()
庫馬爾族是島上以陶藝為生的少數社群,目前人數約 540 人。這里的女性不使用傳統陶輪,而是用腳轉動轉盤、以手塑形,保留了純手工制陶的原始技法。
然而,這門技藝如今正面臨陶土供應中斷的危機。過去,她們依靠男性成員從布拉馬普特拉河岸挖掘一種特殊的粘性黑灰泥 —— 當地人稱之為 “庫馬爾土”。
但自 2018 年起,政府為防洪修建河堤,禁止居民從河岸取土。當局稱此舉是為防止水土流失、保護島嶼,但對依賴這門技藝維生的陶工而言,無疑是釜底抽薪。
盡管當局提供 “申請開采” 方案,卻因流程繁瑣、信息不透明難以落實。馬孔無奈表示,如今她只能從阿薩姆邦本土購買陶土,成本上漲卻無力提高售價。
陶器銷售主要依賴每年 11 月的游客旺季:屆時洪水退去,游客從喬哈特搭乘輪渡前來,觀賞制陶過程、購買土器。
最小的儲奶壺 “特克利” 售價僅 10 盧比,中間商卻以 2 至 10 倍價格轉賣。這筆微薄收入,是馬孔兩個女兒讀中學的主要經濟來源。
午夜劇場:男人的信仰演出
馬朱里島不僅有陶藝,還保留著一種獨特的夜間戲劇傳統 ——“巴奧納”(Bhaona)。
在薩爾莫拉村 18 公里外的上卡托尼村(Upper Katoni),村民晚飯后會齊聚祈禱屋(Namghar),席地而坐,觀看鄰居、兄弟或朋友出演的《羅摩衍那》史詩劇。演出常于午夜過后開始,持續約四小時。
演員均為男性,妝容夸張,面戴手工面具 —— 以竹子、牛糞與陶泥混合制成,形象極具張力:眼如杏仁、唇如烈焰,眉宇緊鎖,神態鮮明。這些面具不僅用于演出,也常被居民掛在自家墻壁上作裝飾。
![]()
“我從小就參與演出,” 演員兼政治學教授卡魯納夫(Karunav Bhuyan)說,“這不僅是一場表演,更是一種公共信仰的表達。”
過去,面具制作被視為無利可圖的苦差事。67 歲的海姆?昌德拉?高斯瓦米(Hem Chandra Goswami)是少數堅持者之一,自 2012 年起,他將面具工藝引入學校課程,教中學生學習這門技藝。
憑借這一貢獻,他于 2023 年獲頒印度第四高平民榮譽 “帕德瑪什里獎”(Padma Shri)。
如今,年輕女性也開始學習面具制作。在馬朱里文化大學,25 歲的布里希提?哈扎里卡(Brishti Hazarika)正在鉆研這門技藝,她說:“政府是否支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還能演出,還能享受這些文化節日。”
僧侶與圣地:緩慢退場的傳統宗教中心
馬朱里島的文化根基中,還包括 “薩特拉”(Satras)—— 兼具宗教與文化功能的修道院體系。
薩特拉由信奉克里希納神的禁欲修士組成,強調單神信仰,與主流印度教的多神體系迥異。幾十年前,島上曾有 65 座以上的薩特拉,如今僅存 35 座,且多數維護不善。
![]()
土地流失是主因:洪水侵蝕導致許多薩特拉被迫搬遷,相關文化活動也隨之減少。
高斯瓦米家族的另一位面具師普拉迪普認為,修建一座連接阿薩姆邦本土的橋梁、推動手工藝商業化,是拯救傳統的關鍵。他說:“要讓這門手藝繼續傳承,就得打通連接本土大陸的道路。”
政府早在 2022 年就宣布,將修建一座 8 公里長的橋梁,連接馬朱里島與阿薩姆邦本土城市喬哈特。
但 2023 年 9 月,承建公司退出項目,建設進程再度停擺。盡管政府表示正在尋找新承包商,島民對政府的態度普遍感到失望。
“馬朱里文化景觀管理局” 自 2006 年設立以來,據稱成立十多年間從未召開過一次會議。
其前執行委員博卡科蒂直言:“根本沒有任何監督。我們至少兩次爭取聯合國世界遺產地標簽失敗 —— 如果成功,政府或許會更重視我們的文化遺產。”
這座島嶼上,洪水年年來襲,資金年年短缺,政府承諾年年落空,但居民手中的技藝仍在默默傳承。
即便這些技藝不再受市場青睞,即便它們只是墻上懸掛的一張面具、一只奶壺,或是一場午夜演出,仍在傳遞著強烈的訊息:文化不是裝飾,而是人類面對不確定生活的生存方式。洪水可以沖走土地,卻帶不走人們心中留存的文化印記。
本文為印度通原創作品,任何自媒體及個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轉載(包括注明出處),免費平臺欲獲得轉載許可必須獲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臺授權。任何將本文截取任何段落用于商業推廣或者宣傳的行徑均為嚴重的侵權違法行為,均按侵權處理,追究法律責任。
>> 熱文索引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