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肅慶陽正寧縣的一家咖啡店,在還沒開業前,就因為選址問題兩次登上熱搜。
據多家媒體報道,這家門店原址是一處有30年歷史的老公廁,經過一個月裝修后,還沒正式營業,就因“審批手續”被當地住建部門暫時封停。最近,這件事有了最新進展。10月24日,記者從多方獲悉,涉事咖啡店已拆除門頭和燈箱,將搬走店內設備。
![]()
這家咖啡店的前身,是一座有30年歷史的老公廁,二樓是洗浴中心。
“公廁開了30年,縣城人都知道”,正寧縣住建局工作人員對此表示,該店鋪目前已被封。該縣城管執法隊工作人員介紹,“這個地方產權有兩塊,比較復雜,目前正在處理。”
![]()
這家店還沒賣出一杯咖啡,就已經連登兩次熱搜。而網友們的第一反應幾乎都是震驚與調侃:這選址,也太離譜了吧。
反應幾乎是一邊倒的震驚與調侃:
“這味道,怕是從源頭上就自帶風味。”
“30年的老公廁,連墻磚都腌入味了吧。”
“咖啡可以提神,也許還能‘去異味’。”
![]()
![]()
![]()
![]()
這場“裝修未完先封”的事件,本可以是一條不起眼的地方新聞,卻因那三個關鍵詞“公廁改咖啡店”,在互聯網語境里產生了巨大的沖突感。
在中國的語境中,“公廁”代表的是一個最公共、最日常、也最“功能化”的空間;而“咖啡店”象征著小資、精致與社交氛圍。
當這兩個空間被強行糅合時,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幾乎是本能的。網友的第一反應是驚訝——怎么會選這個地方?第二反應是懷疑——難道品牌方不知道?
![]()
為啥沒營業就被封?官方給了明確說法
這事大家最關心的就是 “為啥封”,咱們得聽官方怎么說。正寧縣住建局工作人員直接表示,這店鋪現在已經被封了,沒商量的余地。而城管部門給出的理由更具體,也更關鍵:這處建筑其實是政府提供土地、還補助了資金,交給個人代建運營的市政設施,而且當初簽的合同里,白紙黑字寫著 “不得改變用途”。
可經營者沒按規矩來,沒跟任何部門打招呼,悄悄把廁位拆了要搞商業,既沒申請用途變更,也沒拿到規劃許可 —— 這操作明顯違反了規定,屬于違法行為。所以城管部門才依據當地條例和合同條款,直接采取了查封措施,一點不含糊。
![]()
這事給咱們提了個醒。
所以說,不管是想搞舊建筑改造,還是琢磨著開家新店創業,“合規” 都是第一步,必須得按規矩來,該辦的手續一件都不能少。而且還得提前考慮到公眾的接受度,別光顧著自己想,忽略了大家的感受。
不然像這次這樣,前期投入的錢和精力可能都打了水漂,最后落得個 “沒營業就被查” 的結局,實在是得不償失,也太可惜了。
素材來源于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