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京視察俄烏沖突前線:堅壁清野下,紅軍城是否有望攻克?
一場軍事攻堅與大國博弈的雙重考驗!
作者:黃埔少俠 總第:八百二十六期
一、普京前線督戰:大國姿態與戰略威懾。
在特朗普開啟亞洲之行、與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商討同盟升級與防務合作的背景下,普京突然視察俄烏前線指揮所,聽取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關于庫皮揚斯克與紅軍城戰局的匯報,此舉蘊含多重戰略意圖。
1、時機選擇:與美日互動形成對沖。
特朗普此行旨在強化美日同盟,推動日本增加防務開支并配合美國“印太戰略”。普京此時親臨前線,既是對國內展示對戰局的絕對掌控,亦向西方傳遞“俄羅斯不受外部干擾”的信號——無論美國在亞太如何布局,俄軍仍能在烏克蘭戰場保持攻勢主動權。
2、戰場態勢:重點突破與多點施壓
據格拉西莫夫匯報,俄軍已完成對庫皮揚斯克市的包圍,并控制奧斯科爾河渡口,同時“西部”集群在紅利曼方向持續推進,“北部”集群解放了沃爾昌斯克70%的區域。這種多點進攻的態勢,既分散了烏軍兵力,也為紅軍城的總攻創造了條件。
![]()
二、紅軍城戰役:堅壁清野下的俄烏勝負手。
紅軍城(烏方稱波克羅夫斯克)被視為頓巴斯防線的核心樞紐,其命運將直接影響整個戰局走向。
1、合圍與困局:俄軍的“鐵桶戰術”。
地理封鎖:俄軍通過奪取羅金西克鎮,切斷了紅軍城-季米特洛夫的最后一條戰略公路,將烏軍31個營(約5000-5500人)包圍于“紅軍城-季米特洛夫包圍圈”內。
戰術革新:俄軍采用“上天入地”的立體打擊——空中以無人機和重型炸彈(如FAB-1500)壓制,地下則利用礦區巷道滲透,甚至通過轟炸通風井制造坍塌,困守烏軍于地下工事。
2、烏軍的困境:后勤崩潰與士氣瓦解
補給線被徹底切斷,僅存的帕夫洛格勒公路因俄軍無人機獵殺淪為“死亡公路”;
兵力枯竭與裝備短缺加劇:烏軍第155旅戰斗減員達67%,部分部隊仍使用二戰時期的醫療物資,而西方軍援因政治分歧持續拖延。
3、攻克倒計時?
盡管俄軍發出“10月27日前撤離否則全殲”的最后通牒,但烏軍突圍面臨雷區與無人機獵殺的雙重風險。軍事分析認為,紅軍城陷落可能在未來數天內成為現實,但其后俄軍需面對更艱巨的巷戰與資源消耗。
![]()
三、俄軍優待俘虜指令:人道主義與現實考量。
普京在會議上特別強調“對愿意投降的烏軍采取一切措施保障其安全”,并稱俄軍“歷來對敵人仁慈以待”。這一表態兼具戰略與形象塑造的雙重目的。
1、削弱烏軍抵抗意志。
通過優待俘虜政策,俄軍試圖瓦解被圍烏軍的戰斗決心,減少攻堅成本。歷史經驗表明,圍城戰中,“生路”的設定往往比單純武力威懾更易促成敵方崩潰。
2、國際形象修復。
在西方持續批評俄軍“戰爭罪”的背景下,普京此舉意在塑造“負責任大國”形象,尤其針對全球南方國家展現俄方的“人道主義克制”。
3、兵源管理的現實需求。
烏軍兵力枯竭已達臨界點,適齡服役男性僅剩370萬,且逃兵現象激增。俄軍通過優待俘虜,可能為后續談判或戰后治理預留政治空間。
![]()
四、俄烏沖突走向與大國博弈的新階段。
普京的視察與紅軍城戰役新進展,折射出俄烏沖突的三重升級:
1、戰爭形態演變:無人機與傳統火力結合的“消耗戰”成為主流,雙方在資源與產能上陷入長期比拼;
2、國際陣營固化:美歐援烏疲軟與俄羅斯戰時經濟韌性形成對比,而特朗普政府將戰略重心向亞太傾斜,可能減輕俄方在西線的壓力;
3、戰后秩序預演:若紅軍城陷落,俄軍下一步目標可能直指克拉馬托爾斯克-斯拉維揚斯克“雙子城”,烏軍或將退守第聶伯河以西。
![]()
五、總結:然而,即使紅軍城攻克,俄軍仍將面臨烏克蘭廣袤戰場上的持久消耗。
紅軍城的硝煙背后,是一場軍事、政治與輿論的復合博弈。普京的前線督戰,既是對戰場勝局的自信,也是對國際格局變遷的回應。
然而,即使紅軍城攻克,俄軍仍將面臨烏克蘭廣袤戰場上的持久消耗,而“優待俘虜”的指令能否真正軟化戰爭的血腥,仍需現實檢驗。戰爭的勝利從不限于一城一池的得失,更在于戰略耐性與人心向背的較量。而黎明之前,其暗尤烈。非內心堅強者,陣地很難堅守!
![]()
2025年10月27日
?友情提醒:黃埔少俠歡迎大家評論區發表高見。歡迎各位關注、點贊、分享和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