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閑聊,問到他最欣賞哪個汽車品牌,他幾乎不假思索地說:“雷克薩斯。”我問他原因,他沉吟了一會:“也說不上來具體哪一點,可能就是覺得這個品牌有種不一樣的質感,那種不慌不忙的從容感我很喜歡。”
![]()
這個回答讓我思考良久。的確,當其他品牌陷入價格戰、配置戰時,它展現了一種獨特的從容,甚至在傳統豪華車市場整體承壓的情況下,雷克薩斯依然保持了正增長。據乘聯會數據顯示,9月豪華車零售24萬輛,同比下降1%;9月豪華品牌零售份額10.8%,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而雷克薩斯9月銷量1.6萬輛,同比增長了2.3%。
這背后并非偶然的運氣,而要歸功于那份“從容”以及數十年如一日對“工匠精神”的恪守,對品牌價值的深度經營。它不急于討好所有人,卻最終贏得了用戶的深度認同,或許這就是其成為全球性豪華品牌的原因之一。反觀中國汽車工業,在電動化浪潮中,我們已然能造出技術驚艷、配置拉滿的高端車,但一個客觀事實是:我們尚未孕育出像雷克薩斯這般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豪華品牌。國產品牌的沖高之路任重而道遠,或許能從雷克薩斯身上汲取一些經驗。
l豪華的本質是稀缺和溢價
有人或許會舉出比亞迪仰望U8(參數丨圖片)、鴻蒙智行尊界S800等售價不菲的車型作為反駁:中國怎么就沒有豪華品牌了?但我們要厘清一個概念:我們談論的是豪華品牌,而非高端車。國內許多賣得貴的車,比如仰望U8、問界M9、尊界S800,嘴上說著“豪華”,但本質上都是高端車。二者之間差的不只是價格,更是一整套價值邏輯。
![]()
高端車往往側重于配置的堆砌、技術的參數和性價比的較量;而豪華則關乎品牌底蘊、身份認同、社會階層。前者滿足功能需求,后者滿足心里渴望。豪華的本質是稀缺和溢價。看看豐田世極,這款車是日本皇家專用車,純手工打造,從不追求銷量和產量;再看勞斯萊斯,它的每一臺車都是高度個性化的,根據車主的需求提供很多個性化裝配。車主買的不是那四個輪子一套沙發,而是站在社交金字塔頂端的證明。
![]()
買它能給你帶來“高人一等”的情感需求,這就是豪華品牌的品牌溢價。就像百達翡麗的腕表、愛馬仕的皮包,它們的價值從來不在原材料成本,而在那個LOGO所代表的無形資產。
當一輛勞斯萊斯庫里南與比亞迪仰望U8并置,社會普遍認知中的“身份感”差異,恰恰揭示了我們在品牌溢價上的客觀差距。選擇仰望U8往往是基于卓越的技術與功能,而選擇庫里南,則更多出于對品牌所代表的生活方式與階層歸屬的認同。
![]()
l中國為什么很難誕生全球性的豪華品牌?
中國車企可以打造出性能卓越、配置頂尖的“高端車”,為何卻難以誕生全球性的豪華品牌?因為國內汽車品牌目前不具備品牌溢價的條件。
品牌溢價的條件之一就是品牌文化積淀。勞斯萊斯、保時捷、寶馬這些豪華品牌是經過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積淀、文化傳承和品牌塑造而形成的,它賣的從來不只是產品,而是故事、是傳承、是身份認同。而中國汽車工業起步相對較晚,多數品牌缺乏時間來沉淀品牌故事和文化內涵,國內汽車品牌往往表現得太過“急功近利”,用盡一切方法只為“賣車”、擴大規模,而忽略了這臺車能不能給予消費者情感上的共鳴、對品牌產生歸屬感和幸福感。
![]()
真正的豪華,是讓用戶永遠有被懂得、被尊重、被關懷的感覺。在這方面,逆市增長的雷克薩斯為我們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范本。入華20年,雷克薩斯的工匠精神貫穿品牌-產品-售后的每一個細節,都在踐行那句豐田汽車會長豐田章男對雷克薩斯品牌的期待:“希望雷克薩斯成為客戶閱盡千帆之后的最終選擇。”我一直很喜歡這句話。
雷克薩斯“不模仿任何人,不討好所有人”的這種戰略定力恰恰是當前處于激烈內卷中的中國品牌最缺乏的。我們過于急切,太害怕錯過任何一個市場熱點,結果只能在極度內卷中,讓品牌失去了延續性。如果單從技術角度來看,中國高端汽車似乎理應站到行業的制高點,比如華為的乾崑智駕、比亞迪的云輦技術,哪一個都“遙遙領先”,但在品牌溢價的構建上我們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
豪華是需要階級的,豪華品牌溢價的另一個前提是“人為制造階層分化”。而中國的底色是“人人平等”,尤其進入新能源時代,中國品牌的“科技平權”和“豪華平權”把燃油車時代那套依靠限量生產、階級分化而固化下來的品牌體系給顛覆了。
當15萬的風云A9L對標邁巴赫、20幾萬的小米SU7對標保時捷、40幾萬的極氪9X對標庫里南,70幾萬的尊界S800對標勞斯萊斯,消費者對“豪華”的認知已經改變了。以前那些只有“高端”人士才能享受到的配置,科技平權之后我們這些平頭老百姓也能用上了,“你有的我都有”,豪華也就不稀缺了。
![]()
另外,中國車企起家的共同點都是以“性價比”切入市場,不論是比亞迪還是奇瑞,在消費者心中就是“國民車”的形象,這種形象已經根深蒂固,縱然它們都在沖擊高端,但要做到品牌溢價依舊很難,用戶的第一反應是質疑:“憑什么賣這么貴?”這種慣性認知,是品牌溢價之路上的巨大挑戰。而且,在當前這個經濟下行、極度內卷的時代背景下,消費者“錢只花在刀刃上”的理念日漸堅定,國內車企更難誕生全球性的豪華品牌。
![]()
l擎動點評
當我們的品牌還在為又一個新技術、新配置歡呼時,雷克薩斯思考的是如何讓品牌穿越周期,如何在十年、二十年依然被高端消費者認可。中國汽車品牌用了二十年時間學會了造好車,但打造豪華品牌可能需要更長時間,這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沖刺”。
![]()
這條路注定漫長,但我們別無選擇,必須堅定地走下去。畢竟能造出一輛好車與能讓消費者心甘情愿為品牌支付數倍溢價,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能力。保時捷Taycan依然能賣到百萬以上且有人買單,而國產電車突破50萬天花板就舉步維艱,這背后的差距不是技術鴻溝,而是品牌鴻溝。如果一個車企只顧著銷售產品而忽略品牌文化與價值的長期培育,那么它的路只會越走越窄。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