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過沈陽的薄霧,灑向遼寧大學崇山校區的林蔭道,那一片鋪天蓋地的金黃便開始蘇醒。2025 年 10 月 26 日,秋意正濃的遼大校園,成了沈陽最熱鬧的 “網紅打卡地”—— 紅紅的楓葉似火,點綴在層層疊疊的金黃之間,古老的教學樓在枝葉間若隱若現,朗朗書聲與市民的贊嘆交織在一起,勾勒出一幅 “秋染校園,景暖人心” 的絕美畫卷。
![]()
每年深秋,沈陽人的朋友圈總會被遼大的銀杏刷屏。有人說,“沒去遼大看一次銀杏,就不算真正過了沈陽的秋天”;也有人說,“那片金黃里,藏著我的青春記憶,每年都要回去看看”。為何遼大的銀杏能成為沈陽秋日的 “頂流”?這不僅因為它美得純粹,更因為它承載著校園的歷史、文化的溫度,以及一份與市民共享美景的真誠。
![]()
一、百年校園里的 “銀杏時光”:每一片葉子都藏著故事
走進遼寧大學崇山校區,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主干道兩側的銀杏林。陽光透過葉片的縫隙,在地面灑下斑駁的光影,微風拂過,金黃的葉子簌簌落下,宛如一場 “黃金雨”,讓人忍不住放慢腳步,生怕驚擾了這份寧靜與美好。很少有人知道,這片讓無數人沉醉的銀杏林,已經在這里生長了數十年。
![]()
據遼寧大學后勤管理處的工作人員介紹,校園內的銀杏種植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學校在規劃校園景觀時,特意選擇了銀杏這種兼具觀賞性與文化寓意的樹種。“銀杏是‘活化石’,壽命長、姿態美,而且‘公孫樹’的寓意也契合大學‘立德樹人、薪火相傳’的理念。” 工作人員笑著說,最初種植的幾十棵銀杏樹,如今已長成參天大樹,最大的一棵胸徑超過 50 厘米,需要兩個成年人才能合抱。
![]()
幾十年來,這些銀杏樹見證了校園的變遷,也陪伴了一代又一代遼大學子的青春。在遼大畢業的王女士,每年銀杏節都會帶著孩子回到校園:“我讀書的時候,最喜歡在銀杏樹下背書、散步。記得有一次考試前,我在樹下復習到很晚,當時月光灑在葉子上,特別安靜。現在每次回來,看到這些樹,就像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
如今,校園里的銀杏樹已從最初的幾十棵發展到近百棵,分布在主干道、圖書館前、宿舍樓旁等多個區域。每一棵銀杏樹都有自己的 “編號”,后勤部門會定期為它們修剪、施肥、防治病蟲害,像呵護 “老寶貝” 一樣守護著這份秋日美景。“這些樹是校園的‘活文物’,我們不僅要讓它們長得好,還要讓它們的美傳遞下去。” 工作人員說。
![]()
二、從校園景觀到城市名片:銀杏節里的 “雙向奔赴”
如果說幾十年的生長讓遼大的銀杏有了 “顏值” 與 “底蘊”,那么 “銀杏節” 的舉辦,則讓這份美從校園走向了城市,成為沈陽人共同的秋日記憶。
![]()
遼寧大學舉辦 “銀杏節” 的初衷,源于一次偶然的發現。大約十年前,每到深秋,總會有市民悄悄走進校園觀賞銀杏。“當時校園是封閉管理的,但看到市民們隔著柵欄拍照,或者特意來門口詢問能不能進去,我們就覺得,這么美的景色,不應該只藏在校園里。” 遼寧大學黨委宣傳部的老師回憶道。
![]()
于是,學校經過研究,決定舉辦首屆 “銀杏節”,并在節日期間的周末向市民開放。沒想到,首屆銀杏節就火了 —— 消息一經傳出,前來預約的市民絡繹不絕,校園里到處都是賞景的人群,大家有序參觀、文明拍照,不僅沒有影響校園秩序,反而讓校園多了一份煙火氣。
![]()
從那以后,“遼大銀杏節” 成了每年深秋沈陽的 “固定節目”。2025 年的銀杏節從 10 月 15 日正式開幕,持續到 11 月初,每逢周六、周日向市民開放。為了既能讓市民享受美景,又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學校特意推出了 “預約制”—— 市民可通過遼寧大學官方的訪客預約小程序進行預約,每天分為上午、下午兩個時段,每個時段預約名額 2000 人,10 月 26 日當天的 4000 個名額,早在一周前就已被搶空。
![]()
“預約制特別好,既能保證我們順利入園,又不會因為人太多破壞景色。” 特意從沈河區趕來的市民李女士說,她提前三天就定好了鬧鐘預約,“每年都來,今年終于搶到了周末的名額,帶著父母一起來看看,他們都說這景色比公園里還美。”
![]()
為了給市民提供更好的觀賞體驗,學校在銀杏節期間做了不少 “暖心安排”:在銀杏林旁設置了指示牌,標注最佳拍照點;安排學生志愿者在校園內引導路線,解答疑問;在圖書館前的廣場設置了休息區,提供熱水和座椅;甚至還特意調整了部分教學樓的出入路線,避免市民與學生的通行沖突。
![]()
“我們希望市民來賞景,不僅能看到美的景色,還能感受到校園的文化氛圍。” 黨委宣傳部的老師說,“很多市民來了之后,會去校園里的歷史建筑前拍照,會去圖書館旁看看學生們讀書的樣子,這種‘書香與秋景’的融合,才是遼大銀杏節最獨特的地方。”
![]()
三、不止于美景:銀杏節里的 “文化盛宴”
如果說金黃的銀杏是遼大銀杏節的 “顏值擔當”,那么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就是它的 “內涵所在”。2025 年的銀杏節,除了讓市民欣賞到 “楓葉紅于二月花,銀杏黃如金滿地” 的絕美秋景,還為大家準備了一場 “沉浸式文化體驗”,讓賞景不再是簡單的 “拍照打卡”,而是一次充滿意義的 “文化之旅”。
![]()
在校園文創中心前的小廣場上,一場 “非遺遇上銀杏” 的主題活動正在熱鬧進行。幾位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著自己的技藝:剪紙藝人手中的剪刀上下翻飛,不一會兒,一片栩栩如生的銀杏葉剪紙就出現在眼前;面塑藝人用五顏六色的面團,捏出了小巧玲瓏的銀杏果、銀杏葉,引得孩子們圍在一旁拍手叫好;還有糖畫藝人,以銅勺為筆、以糖稀為墨,在石板上畫出金黃的銀杏枝丫,甜香的氣息在空氣中彌漫。
![]()
“我第一次這么近距離看非遺表演,太神奇了!” 帶著女兒來賞景的張先生,特意排隊體驗了剪紙。“女兒拿著剪好的銀杏葉剪紙,開心得不得了,還問我這些手藝是怎么學來的。這種活動不僅好看,還能讓孩子了解傳統文化,比單純看風景有意義多了。”
![]()
除了非遺體驗,校園里還舉辦了 “銀杏主題書畫展”。在圖書館一樓的展廳里,一幅幅以銀杏為主題的書畫作品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有的畫家用畫筆描繪了銀杏林的清晨,陽光、落葉、讀書的學生,每一個細節都充滿詩意;有的書法家則揮毫潑墨,寫下 “金葉滿庭階,書香溢校園” 等詩句,將秋景與校園文化完美融合。
![]()
“這些作品都是學校的老師、學生和退休教職工創作的。” 畫展的負責人介紹說,“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看到銀杏在大家心中的樣子,也讓大家感受到校園里的藝術氛圍。”
![]()
在銀杏林旁的草坪上,一場 “銀杏主題詩歌分享會” 也在悄悄進行。幾位學生圍坐在一起,朗誦著自己寫的關于銀杏的詩歌:“你站在校園的路口,等了一個春天,一個夏天,終于在秋天,綻放出最美的金黃……” 溫柔的聲音與飄落的銀杏葉交織在一起,讓不少路過的市民停下腳步,靜靜聆聽。
![]()
“本來只是想來拍幾張照片,沒想到還能看到這么多文化活動。” 市民劉女士說,“以前覺得大學校園很‘遙遠’,這次來不僅看到了美景,還感受到了校園的文化氣息,覺得特別親切。”
![]()
四、秋景暖人心:那些藏在銀杏節里的 “小美好”
在遼大銀杏節的校園里,除了絕美的景色和熱鬧的活動,還有很多不期而遇的 “小美好”,讓這個秋天變得更加溫暖。
![]()
在銀杏林的一角,一對年過七旬的老夫妻正相互攙扶著散步。老爺爺手里拿著相機,不時停下來給老奶奶拍照,老奶奶則笑著整理頭發,偶爾撿起一片完整的銀杏葉,小心翼翼地放進包里。“我們是遼大的退休教師,結婚五十多年了,每年銀杏節都會來這里走一走。” 老爺爺笑著說,“年輕時,我經常在這里給她拍照,現在老了,還是喜歡來這里,這里的每一片葉子,都有我們的回憶。”
![]()
不遠處,幾位學生志愿者正在幫一位老奶奶拍照。“奶奶,您站在這里,陽光正好照在您身上,和銀杏葉特別配。” 志愿者小姑娘耐心地調整著角度,“您笑一笑,我數三二一,茄子!” 拍完照后,小姑娘還幫老奶奶把照片傳到了手機里,老奶奶連聲道謝:“你們真是好孩子,多虧了你們,我才能拍到這么好看的照片。”
![]()
在休息區,一位媽媽正帶著孩子吃著從家里帶來的水果。“孩子今天特別開心,說以后也要來這里上大學。” 媽媽笑著說,“剛才我們在銀杏樹下,孩子還撿了很多銀杏葉,說要帶回家做手工。這種親近自然、感受校園文化的機會,對孩子來說太難得了。”
![]()
還有不少市民,在賞景的同時,也自覺地守護著這份美景。有人看到地上的垃圾,會主動撿起來扔進垃圾桶;有人拍照時,會特意避開正在讀書的學生;有人看到樹枝上掛著的塑料袋,會踮起腳尖把它取下來。“這么美的景色,我們要好好愛護,不能因為我們的到來,給校園添麻煩。” 一位市民的話,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
遼寧大學的保安師傅說,每年銀杏節期間,雖然校園里來了很多市民,但從來沒有發生過破壞植被、擾亂秩序的情況。“大家都特別文明,有的市民看到我們巡邏,還會主動問我們累不累,要不要喝水。這種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感覺,特別好。”
![]()
五、為什么我們如此偏愛遼大的銀杏?
深秋的沈陽,從不缺賞秋的地方。公園里有火紅的楓葉,湖邊有金黃的蘆葦,可為什么遼大的銀杏,總能成為大家心中的 “白月光”?
![]()
或許,是因為它藏著 “青春的味道”。對于遼大學子來說,銀杏是青春的見證者 —— 它見過清晨圖書館前排隊的身影,見過傍晚操場上奔跑的腳步,見過情侶間的甜蜜耳語,也見過畢業時的依依不舍。那些落在書本里的銀杏葉標本,那些在銀杏樹下拍過的畢業照,都成了最珍貴的回憶。而對于很多市民來說,走進遼大的校園,看著那些年輕的面孔,看著充滿書香的環境,也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春歲月。
![]()
或許,是因為它有著 “文化的厚度”。銀杏本身就是一種充滿文化寓意的樹種,而生長在大學校園里的銀杏,更與 “知識、傳承、希望” 這些美好的詞匯聯系在一起。在這里,秋景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觀,而是與校園的歷史、文化、精神融為一體。人們賞的不僅是銀杏,更是一種 “大學之美”—— 是書香與美景的融合,是嚴謹與浪漫的交織,是傳承與創新的碰撞。
![]()
或許,更因為它有著 “共享的溫度”。遼大把校園里最美的景色拿出來,與市民共享;市民則用文明的觀賞、真誠的尊重,回報這份善意。這種 “校園與城市” 的雙向奔赴,讓遼大的銀杏節不再是一場簡單的 “賞景活動”,而是一次 “文化共享、情感共鳴” 的溫暖互動。它讓大學校園不再是 “象牙塔”,而是成為連接城市與市民的 “文化橋梁”;它讓秋日美景不再是 “孤芳自賞”,而是成為屬于整個城市的 “秋日限定浪漫”。
![]()
當夕陽西下,金色的余暉灑在遼大的銀杏林上,前來賞景的市民漸漸散去,校園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幾片銀杏葉落在長椅上,仿佛在訴說著這一天的熱鬧與溫暖。或許,這就是遼大銀杏節最動人的地方 —— 它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視覺的享受,更給我們帶來了情感的慰藉、文化的熏陶,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
明年深秋,當遼大的銀杏再次金黃,相信依然會有無數人奔赴這場 “秋日之約”。因為那片金黃里,不僅有最美的秋景,還有最暖的人心,以及一座城市對青春與浪漫的永恒偏愛。而遼寧大學,也會繼續以開放的姿態,讓這份 “秋日限定的美好”,溫暖更多人的心房。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