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0 日,兩聲 "意外" 的爆炸劃破歐洲夜空。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盧克石油旗下佩特羅泰爾煉油廠的檢修工米哈伊爾被氣浪掀翻,57 歲的他當場骨折;同一天,匈牙利多瑙河煉油廠火光沖天,燃燒的正是經(jīng)德魯日巴管道輸送的俄羅斯原油。兩場相隔千里的事故,讓網(wǎng)友集體追問:"誰干的?"
![]()
梳理時間線便知其中蹊蹺:10 月 19 日凌晨,烏軍剛炸毀俄羅斯新古比雪夫煉油廠;次日,歐盟境內兩家俄系煉油廠就接連出事。從地理上看,普洛耶什蒂是歐洲最大煉油集群之一,更是俄油進入歐盟的南線咽喉;匈牙利多瑙河煉油廠 80% 原料來自俄羅斯,歐爾班政府頂著歐盟壓力堅持采購,兩條管線實則都在為俄軍戰(zhàn)爭機器輸血。
更可疑的是事故細節(jié):羅馬尼亞煉油廠爆炸點位于檢修中的加氫裂化裝置,正常流程需經(jīng)氮氣置換、盲板隔離等幾十道程序,除非有人故意操作失誤;匈牙利廠家辯稱是 "火炬泄壓",但現(xiàn)場視頻顯示蒸餾塔頂已燒變形,且負責人第一時間否認與羅馬尼亞事故關聯(lián),堪稱 "此地無銀三百兩"。
![]()
各方動機早已寫在明處:烏克蘭要掐斷俄軍燃料供應鏈,自然不會放過境外的 "輸血點";羅馬尼亞政府早已盯上盧克石油的托管資產,"意外" 或許是低價收歸國有的契機;匈牙利則可借事故向歐盟施壓,鞏固俄油進口豁免權;莫斯科既能渲染 "西方破壞",又能敲打歐盟,堪稱 "一石二鳥"。
最耐人尋味的是北約的反應。作為成員國,羅馬尼亞與匈牙利本可依據(jù)集體防御條款追責,但兩國異口同聲否認 "外部攻擊"。個中緣由不難理解:德法等國深知油價高企已引發(fā)民怨,不愿因追責升級局勢。于是形成詭異默契 —— 所有人都將其歸為 "意外",烏克蘭得以繼續(xù)行動,北約避免直接介入,莫斯科則暗自記下 "北約不敢吭聲" 的判斷。
這場 "能源絞殺戰(zhàn)" 早有先兆。自去年起,烏軍無人機就持續(xù)打擊俄羅斯境內煉油廠與油庫,薩馬拉、薩拉托夫、克里米亞等地的油庫多次被燒毀,烏總參直言此舉就是要 "掐斷俄軍燃料血脈"。如今打擊范圍延伸至歐盟境內,實則是將戰(zhàn)場推向能源供應鏈的源頭。
面對 "恐怖主義" 的指責,答案清晰而諷刺:俄軍炸烏克蘭電站、水廠、兒童醫(yī)院時,無人提及 "恐襲";烏軍打擊敵方后勤目標,本就是戰(zhàn)爭常態(tài)。正如戰(zhàn)場規(guī)律所示,是普京發(fā)動的戰(zhàn)爭,讓俄系能源設施成為合法靶心,也將鄰國拖入火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