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大部分寶寶而言,在出生后都會有黃疸,看著原本粉嫩的寶寶皮膚漸漸泛黃,很多寶爸寶媽心疼不已,甚至想在家自己給寶寶照藍光治療。
那么,這一方法到底行不行呢?
先給結論:不推薦!
首先,我們要知道,黃疸本質是血液中膽紅素升高導致的皮膚、黏膜發黃現象。
幾乎所有新生兒都會在出生后出現總膽紅素升高,足月兒生理性黃疸一般在出生2~3天后出現,4~5天達高峰,7~10天左右消退。
這是因為新生兒肝臟功能尚未發育完善,隨著年齡增長,肝臟逐漸成熟,蓄積的膽紅素會慢慢排出體外,這也是部分黃疸無需干預即可自行消退的原因。
![]()
![]()
![]()
但家長需注意,視覺評估黃疸程度往往不準確。
當對寶寶黃疸情況有疑慮時,應及時進行經皮膽紅素(TCB)測定。
一般來說,15以下可保持觀察,15以上則需考慮照藍光治療。
一般來說,光療被認為是降低黃疸水平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但不建議家長給寶寶自己在家照藍光,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光源條件不足
治療黃疸的藍光可不是隨便哪種“藍光”都能勝任的。
治療黃疸的藍光有多種光源可供選擇,但我們首選具有藍色LED光源的設備,最為安全有效,當然,其他有效的光源包括熒光燈管、鹵素燈泡也能派上用場,LED墊/床墊、光纖毯或光纖墊/床墊也能起到輔助作用。
此外,在光療的時候,寶寶通常需要仰臥在全身都能照射到光源的地方,暴露身體且盡可能減少尿布覆蓋區域,并使用不透光眼罩遮蓋雙眼,一般家庭沒有醫院光療箱這樣穩定而有效的光源條件和環境。
而且,家用光纖毯或普通藍光燈通常面積較小、強度不足,難以達到治療效果,且可能因光源不穩定對寶寶造成傷害。
2.缺乏專業監測
光療期間,寶寶皮膚不顯性失水增加,可能導致體液丟失過多。
因此,需密切監測水分攝入與排泄平衡,避免脫水、低血糖等并發癥。
同時,光照劑量、黃疸值、體溫等指標也需實時監控。
但家庭缺乏專業設備和醫護人員,無法精準控制這些風險。
一旦出現異常,家長可能無法及時察覺,導致治療延誤或病情加重。
例如,脫水未及時糾正可能引發電解質紊亂,低血糖則可能影響寶寶腦發育。
3.操作風險較高
家庭照光需掌握正確操作方法,包括寶寶體位、光照時間、眼罩和生殖器遮擋等。
操作不當可能導致寶寶受涼、曬傷或因未遮擋眼睛、生殖器而引發損傷。
而且,家長可能因缺乏經驗而過度焦慮,頻繁調整光照強度或時間,反而影響治療效果。
4.無法判斷病情
黃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黃疸通常無需特殊處理,但病理性黃疸可能由感染、溶血、膽道閉鎖等疾病引起,需專業醫生評估病因和嚴重程度。
自行在家照藍光可能掩蓋病情,延誤對潛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
![]()
特別是對于病理性黃疸,單純照藍光可能無法有效控制膽紅素升高,反而增加膽紅素腦病等嚴重并發癥的風險。
最后,想告訴大家,寶寶黃疸雖常見,但治療需謹慎。
若黃疸值較高或持續不退,應及時就醫,遵循醫生建議進行專業光療或進一步檢查。
切勿因心疼寶寶而自行在家照藍光,以免因小失大,影響寶寶健康。
說明:文字原創,部分圖片由AI生成。
作 者:陶宗瑤
責編:劉丹丹
審核:解陽楊
![]()
為促進科普創作的傳播與交流,我們組建了科普創作者交流群
由于申請人數較多,進群后請備注:醫院、單位 / 專業 / 姓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