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腳美歐聯手拋出制裁重拳,后腳中俄海運原油貿易就迎來急剎車!
10 月下旬,美國將俄羅斯石油公司、盧克石油公司列入制裁名單,歐盟同步跟進第 19 輪對俄制裁,直接引發全球原油市場震蕩。
受此影響,國內多家大型國企緊急暫停了俄羅斯海運原油的現貨采購,這場突如其來的變動,讓俄羅斯對華原油出口的壓力陡增,而早已常態化運行的中俄陸上輸油管道,瞬間成為了穩定貿易格局的關鍵焦點。
此次中企暫停采購并非空穴來風,核心原因是美歐制裁的威懾力。這兩家被制裁企業的原油出口量占俄羅斯總出口量的近 50%,其貿易活動受限直接沖擊全球供應鏈。
按照開普勒公司的數據,此前中國國企每日購買逾 40 萬桶俄羅斯海運原油,占俄羅斯海運出口至中國總量的約 40%,而這些暫停采購的現貨貨物,主要涉及俄羅斯遠東地區東西伯利亞 — 太平洋管道輸送的原油。
![]()
有意思的是,就在外界猜測中企是否會徹底停購俄油時,中國海關總署 10 月 20 日發布的 9 月數據給出了另一重答案:當月俄羅斯仍以 828.7 萬噸原油供應量穩居中國最大原油來源國,環比還增長了 4.3%。這背后的關鍵就在于陸上輸油管道的 “兜底作用”。
目前俄羅斯通過陸上管道每天向中國出口原油,這部分貿易并未受到美歐制裁影響。同為俄油主要買家的印度,其動向也引發廣泛關注。美國曾施壓印度停止購買俄油,甚至有消息稱這可能與美印貿易協議掛鉤,但實際情況卻截然相反。印度石油公司在 8 月敲定了首批用人民幣結算的俄油采購合同,資金通過中國銀行系統流轉,進一步鞏固了與俄方的合作。
![]()
全球原油市場也因這場制裁出現連鎖反應。10 月 23 日,上海原油期貨主力合約收盤漲幅超 4%,NYMEX 原油期貨漲超 5.8%,中東和西非原油價格也同步上漲。不過市場機構普遍認為,當前全球石油市場總體供大于求,OPEC + 持續增產,海上浮動原油量已接近 2020 年疫情時期水平,這將限制油價持續上漲。中國外交部此前已明確表態,中俄能源合作 “正當合法”,反對沒有國際法依據的單邊制裁,這為雙方后續合作定下基調。
![]()
這場由制裁引發的原油貿易變動,本質上是全球能源格局重塑的縮影。
中企暫停部分俄油海運采購是對制裁風險的合理應對,而陸上管道輸油、長期合作協議則提供了穩定預期。
能源合作的核心是互利共贏,中俄在合規框架下的合作既保障了雙方利益,也為全球能源市場穩定注入動力。
隨著多元供應體系的不斷完善,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能源安全的底線都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