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省份最低工資標準集體上調
漲工資,開始落地。
01
最低工資標準,全面普漲。
近日,人社部發布最新各省份最低工資標準,各省份“第一檔”最低工資,首次全面站上2000元大關。
![]()
與去年相比,最低工資迎來普遍上漲,多省份漲幅超過10%,與高層關于“合理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的要求相一致。
雖然集體上調,但發展階段不同、企業成本有別,最低工資標準存在一定差距。
即使一省之內,也按照城市發展形勢,分出一二三四檔,第一檔涵蓋省會和經濟強市。
從“第一檔”來看,上海、北京、天津、廣東、江蘇、浙江、山東位居前列。
上海以2740元蟬聯榜首,北京、天津、廣東均超2500元,江蘇、浙江為2490元,山東為2400元。
這7個省份均為東部經濟大省,既是人均GDP最高的省份,也是財政轉移支付的凈貢獻者。
與之對比,全國還有6個省份最低工資不足2100元,包括甘肅、青海、新疆、黑龍江、江西、海南。
令人意外的是,“墊底”的不是人均GDP倒數第一的甘肅,而是中部的江西。
![]()
其實,這是統計時差所致。
江西最低工資標準仍停留于2024年,今年最新版本正在征求意見。
根據意見稿,江西一類區域最低工資將由2000元調整到2240元,將于12月初開始實施。
可見,江西最低工資漲幅也超10%,處于中游水平,與其經濟實力相稱。
02
最低工資,為何突然大范圍上漲?
日前,中辦、國辦聯合發文強調,“完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合理提高最低工資標準”。
![]()
就在年初,國家發改委在相關報告中明確,“適當加快提高最低工資標準,2025年原則上所有省份都要調整”。
根據規定,最低工資標準,一般2年左右調整一次。
然而,個別省份已經連續3~4年未有動作,最低工資仍停留于幾年前水平。
事實上,這一輪要調整的不只是最低工資標準,還有更廣義的“漲工資”。
今年5月,中辦、國辦在關于“現代企業制度”的文件提出,推動企業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
![]()
此前,中辦、國辦印發促消費文件,將“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置于各大政策之首。
在年初的國常會上,明確提及“大力支持居民增收,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
層級之高、文件之密集、定調之鮮明,足見“漲工資”已成為自上而下的共識。
之所以聚焦于工資,是因為在我國,工資性收入占居民收入60%左右,是絕大多數人唯一收入來源。
當然,工資不是想漲就能漲。
政策能決定的只是最低工資,給出的只是建議性的工資指導線。
對于普通人來說,工資能否上漲,取決于供求關系,更取決于經濟形勢和宏觀大環境。
即使如此,最低工資普漲,仍然釋放出難得的積極信號。
畢竟,最低工資,不只與弱勢群體有關,還關乎失業保險金、病假工資、工資指導線等標準的制定。
更關鍵的是,“下限”抬升,有望形成逐級傳導效應,對于所有勞動者都不是壞事。
03
“漲工資”,為何越來越重要了?
長期以來,“漲工資”被視為企業與個體之事,對于個人當然很重要。
今年一系列文件出臺,標志著“漲工資”,已上升到國之大事、民之大事的高度。
“漲工資”關乎的不只是民生,更是擴大消費、刺激生育、打破通縮、重塑預期乃至長遠發展的大局。
這從頂層文件的涵蓋范圍就可見一斑:“改善民生”“提振消費”,“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等。
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沒有收入增長作為根本支撐,提振消費、刺激內需就無從著手。
一個可喜的變化是,今年從上到下的促消費文件,不再簡單著眼于發券,而將“增收”放在于首位。
生育同樣受到“收入預期”與“養育成本”的雙重拉扯,增收與減負缺一不可。
更為可喜的變化是,今年9月,倡議多年的育兒補貼終于落地,直達個人賬戶。
用官方的話說,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大范圍、普惠式、直接性向群眾發放真金白銀,意義不容低估。
其實,漲工資不局限于直接增收,減負本身也是增收。
提高農民的養老金、減輕中產的個稅負擔、推進學前教育免費……都可視為廣義上的“漲工資”。
只要收入能保持增長,每個人都有對于未來的增長預期,消費意愿的提升、生產-消費循環的暢通都不在話下。
從“投資于物“到”投資于人”,這場大變局才剛剛開始。
*題圖來源:攝圖網_500439886 *本文轉載已獲授權,不代表城市進化論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