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三叛,是指發生于曹魏后期,由于司馬氏奪權專政,使得掌握軍事重鎮壽春的統帥先后發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這三次分別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儉文欽之叛(255年正月)、諸葛誕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
諸葛誕身上的爭議
史學界對于王凌、毌丘儉的評價基本是一致的,都認為他們是毫無疑問的曹魏忠臣。但對于諸葛誕發動叛亂,是否是因為忠于曹魏則存在很多爭議。有的人認為諸葛誕也是因為忠于曹魏才起兵,也有人認為諸葛誕是為了自保。
![]()
比如,王夫之就認為:
誕遣其子靚稱臣于吳以起兵,則昭未篡而己先叛;以叛臨篡,篡者未形而叛者已著;其志悖,其名逆,授司馬昭以討叛之名,而惡得不敗邪?使其成也,司馬昭之族甫糜,曹氏之社早屋矣。
這意思是說,諸葛誕起兵之前先派自己的兒子諸葛靚去東吳求援,司馬昭還沒篡位呢,諸葛誕自己先反叛了。他還說,即使諸葛誕戰勝了司馬昭,恐怕曹世家族也不會存在了。
姜宸英的觀點如下:
諸葛誕以見疑謀叛,其死宜矣。若果忠于魏室,則不首發儉、欽之謀,坐成司馬之勢。
這意思是說,諸葛誕是因為被司馬昭、賈充猜疑才起兵反叛。如果諸葛誕真的忠心曹魏,那么在公元255年毌丘儉起兵之時,諸葛誕不會發檄文揭露毌丘儉、文欽的謀劃。而且前兩次叛亂,其實諸葛誕都是司馬氏平叛的幫手。
《三國志集解》的作者盧弼則反對姜宸英的觀點:
儉、欽移書郡國,罪狀司馬,天下共知,非由公休露布之咎。當時勤王諸將,惟文欽父子,粗猛武夫,反復無常,彥云、仲恭皆為儒將,懋著功勛,事之成否,豈可概論?公休謀定后動,子上至督中外諸軍二十六萬眾臨淮討之,傾全國之力,挾兩宮以行,用兵十月之久,侭乃克之。公休力竭智窮,而麾下壯士數百人拱手為列,無一降者,田橫得士,何以加茲!此皆魏之忠臣義士,承祚合為一傳,有微旨焉。君子平情論事,不能以成敗相繩,不佞考訂事實,不為空論,偶因姜氏之說,特發其凡于此。
盧弼認為,毌丘儉發檄文討伐司馬師,天下共知,諸葛誕通知不通知大家都知道,這不算過錯。而且他認為,諸葛誕最后起兵是謀定而后動,所以司馬昭傾全國之力,圍困壽春十個月才擊敗諸葛誕。
![]()
盧弼還說,諸葛誕死后,麾下壯士數百人被俘后,拱手列陣,面對殺一個勸降下一個的伎倆,沒有一個投降,都愿意為諸葛誕而死,這是田橫五百士一樣的忠義。陳壽《三國志》把王凌、毌丘儉、諸葛誕合為一傳,本來就是微言大義,暗示他們都是忠于曹魏的。
諸葛誕忠于曹魏嗎?
那么諸葛誕忠于曹魏嗎?我認為不是,列一列我的論據:
第一,諸葛誕是官場老油條
梳理一下諸葛誕的為官經歷,最初他靠著家族蔭蔽,仕途非常順利。初以尚書郎被任命為滎陽縣令,后諸葛誕被遷升為御史中丞、尚書,并與散騎侍郎夏侯玄等人交好。
后來因為魏明帝厭惡夏侯玄和諸葛誕等人沽名釣譽,追求浮華而免官。魏明帝死后,齊王曹芳繼位,并由大將軍曹爽輔政專權,曹爽任用夏侯玄等人,又讓諸葛誕復職,并出任揚州刺史,加號昭武將軍。
![]()
本來諸葛誕是得到曹爽的重新啟用,才重獲新生,但很明顯在司馬懿奪權的高平陵政變之中,諸葛誕明顯沒有站出來反抗,而是站在了司馬家一邊。而且有意思的是,諸葛誕和司馬懿、王凌都是親家,諸葛誕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司馬懿之子司馬伷、王凌之子王廣。
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計劃起兵推翻司馬懿,另立楚王曹彪為帝,是為淮南一叛。事情被兗州刺史黃華揭發后,司馬懿領兵討伐,并任命諸葛誕為鎮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冊封山陽亭侯。很明顯,兩個親家之間,諸葛誕再次站隊司馬家!
諸葛誕是一個精致的官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精致的兩面派。曹爽和司馬懿,他一邊和夏侯玄交好,一邊把女兒嫁給司馬懿;司馬懿和王凌,他毫不猶豫的幫助司馬懿鎮壓王凌。他只想站在最終勝利者那一邊,保證自己利益最大化!
第二,諸葛誕反叛是為了自己
王凌是準備另立楚王曹彪,以對抗司馬懿;毌丘儉則是打著郭太后的旗號,討伐司馬師,劍鋒直指洛陽。王凌早年受過曹操恩惠,毌丘儉是曹叡的東宮舊人,所以他們倆起兵順理成章,動機很明確,也有明確的政治口號。
![]()
那么諸葛誕為何起兵呢?一句話,還是為了利益,為了利益最大化。
正如王夫之所說,諸葛誕起兵第一件事不是討伐司馬昭,是派兒子去東吳求援。當時是三國鼎立,諸葛誕這么做很明顯就是想割據淮南,在魏吳之間搖擺,保證自己利益最大化。因為司馬昭已經開始猜忌他了,他必須自保。
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個人猜測,我認為諸葛誕的反叛和司馬昭有關系。淮南一叛,諸葛誕跟著司馬懿平叛;淮南二叛,諸葛誕跟著司馬師平叛。為何255年司馬師一死,司馬昭掌權,256年諸葛誕就坐不住了?
![]()
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有點模糊的線索。公元252年東興之戰,作為當時的東路軍,司馬昭督征東將軍胡遵、鎮東將軍諸葛誕進攻東興大堤,結果被丁奉“雪中奮刀”大敗。司馬昭問眾人誰應負責,王儀說責在元帥。司馬昭怒曰:“司馬欲委罪于孤邪!”遂令人斬之。
在朝廷上,朝臣眾議要把諸葛誕等參戰的武將下貶職位,司馬師把戰敗歸咎于自己,并說到:“我不聽公休,以至于此。此我過也,諸將何罪?”司馬昭因為是都督,罰的最重被削去爵位,諸葛誕和毌丘儉,只是將防區對調。
司馬師這句話其實也有點莫名其妙,檢索史書記載,諸葛誕建議司馬師三路進攻孫吳,當時雖然王昶、毌丘儉及胡遵都有獻計,但對照發現,司馬師基本上是按照諸葛誕的計劃進行的。為何戰后又說“我不聽公休”。
可能的原因只能是,諸葛誕還有別的建議,比如不要要司馬昭指揮胡尊和自己,但是司馬師還是更放心自己的親兄弟,所以招致失敗。不然這句話實在很難解釋,然后諸葛誕和司馬昭大概在這時有了齟齬,所以司馬昭掌權,諸葛誕內心不安,賈充一攛掇,釀成了淮南三叛。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盧弼《三國志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