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則訃告在學術圈刷屏。
![]()
37歲的湘潭大學劉昊霖教授猝然離世,距離上個青年學者早逝的新聞,還不到半年。翻看近年的報道:32歲的海歸博士后、35歲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38歲的學院副院長…這本該是學術創造力最蓬勃的年紀,卻成了生命的高危期。
“青椒”的生存悖論
他們被稱為“青椒”——青年教師的諧音,卻活成了“青焦”:在焦慮中奔波。
“非升即走”的競速賽下,六年內必須發夠頂刊、拿到國家課題;職稱晉升的獨木橋上,所有人都在比拼誰睡得更少、誰更快。一位剛通過終身制評定的教授坦言:“我這六年沒在凌晨兩點前離開過實驗室,體檢報告不敢細看。”
“杰出”的代價
我們推崇“青年杰出人才”,卻很少追問“杰出”的代價。當28歲當上博導成為新聞,當35歲成為國家級人才的年齡底線,一套隱形的“學術KPI”正在綁架年輕學者。
數據顯示,近八成高校教師每周工作超過50小時。而另一面,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年齡提前至35-40歲——恰好與學術黃金期重合。
那些未完成的夢想
劉昊霖教授的研究方向是“邊緣智能”,這個名字像極了他的群體畫像:處于學術體系的邊緣位置,卻承載著最前沿的智能突破。他的離去,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更是國家科研力量的損失。
那些本可以改變行業的研究方案,永遠停在了草稿紙上;那些等著導師簽字畢業的學生,突然失去了引路人。當社會期待更多“卡脖子”技術突破時,我們是否關心過突破這些技術的“人”正在被什么卡住喉嚨?
重建學術生態刻不容緩
改變正在發生:部分高校取消“非升即走”,強調長周期評價;有的實驗室強制周末關閉電源,禁止無效加班。但更需要改變的是我們對于“成功學者”的想象——不是以生命為燃料的狂奔,而是可持續的智慧貢獻。
下一次,當我們為某項突破歡呼時,請多問一句:研究者還好嗎?當我們鼓勵學生追求卓越時,請別忘了說:健康的身體和完整的生活,同樣是重要的成就。
留住火光,而不僅是燃燒自己
對青年學者最好的致敬,不是在他們離開后刷屏悼念,而是創造一個讓他們能夠健康工作四十年的環境。畢竟,學術是馬拉松,不是百米沖刺;科研需要的是持續的火光,而不是燃盡自己的流星。
但愿未來的象牙塔里,響起的都是下課鈴聲,而不是生命倒計時的警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