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吳大爺二三事,一起共同成長
知識分享 丨生活感悟
學習思考,尋找自我。
大家好,我是滿肚子雞湯的吳大爺,一個天天在鍵盤上敲打心靈,喜歡給人講知識講故事的男人。
要說中國人骨子里的“組織能力”,那真得追溯到幾千年前。
那時候我們還沒寫字,但已經在組局。
只不過那時的局,不叫公司,叫“部落”。
而那個讓部落升級成“國家”的關鍵時刻,
就發生在中原,從炎帝與黃帝那會兒開始。
許倬云在《經緯華夏》里有句話,我印象特別深:
“炎黃合作與五帝斗爭,乃是經由采集漁獵走到農耕的轉移。”
聽起來像是神話,其實是人類學意義上的一次“文明躍遷”。
換句話說,這是我們這片土地上第一次“產業升級”。
農耕文明的穩定,替代了采集漁獵,生產力的改變。
![]()
一、從“打獵”到“種地”:兩種世界的碰撞
炎帝是誰?
烈山氏的后代,地道的種地派。
黃帝是誰?
軒轅氏,帶著馬和戰車來的外來族群。
一個代表農耕,一個代表游牧。
一個靠土地吃飯,一個靠速度取勝。
兩派的結合,就像一個互聯網公司遇上了傳統制造業,吵得天翻地覆,
最后干脆合作搞了個大項目。
這就是傳說中的“炎黃聯盟”。
許倬云說,他們的活動區域,大致在鄭州到華山之間。
這地方可不得了:東邊是黃河平原,西邊是秦嶺門戶,北有太行,南通漢水。
可以說,這里是地球上最適合誕生“中央政權”的地理結構。
他們為什么能合作?
因為氣候變了。
氣候變冷,農地變少,人就得往南遷;
氣候變暖,水多草豐,牧地變成了農地。
農耕與游牧的交錯帶,像鄂爾多斯那片地方,
成了兩種文明接觸的“創業孵化區”。
換句話說,是環境逼著人類創新。
冰河期一來,技術不行,氣候惡劣,
要么適應,要么滅亡。
于是聰明的炎黃兩族就開始合伙,互通有無,
打出了一套跨行業合作的新模式。
![]()
二、從“聯盟”到“統一”:文明的第一次整合
當你有了合作,下一步就會有“整合”。
神話里說炎帝被黃帝打敗,其實背后反映的是一種社會組織形式的升級。
農耕社會講秩序,講穩定;
游牧社會講靈活,講擴張。
兩者結合,才能既有生產又有防御,既能治水,又能打仗。
于是這個“炎黃聯盟”就像一個原始國家的雛形,
有了領導,有了分工,有了制度的影子。
后來五帝時代的堯、舜、禹,就是這個系統的延續。
禹治水成功,不僅是解決洪災,更是第一次實現“統一號令”。
治水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場國家級的組織實驗。
你想想,那時候要修堤、疏河、分流、開溝,
沒地圖、沒衛星,光靠人走、石堆、木樁定位,
這種復雜度,比現代搞個跨國項目還難。
也正是通過這次“項目”,中國第一次出現了“家天下”——夏朝。
父傳子繼,從部落首領變成了國君,
從此,中國進入了歷史的“長周期”。
![]()
三、外因才是文明的“催化劑”
許倬云有個非常有趣的觀點:
“部落轉型為國家,往往需要外因的引導。”
沒錯,部落時代人人平等,關系緊密,
可要成國家,就得有危機。
沒危機,誰服誰?
誰想低人一等呢?
對于中國,是“水患”;
對于兩河流域,是“戰車”。
兩河文明從蘇美爾到巴比倫,為什么能從城邦升級成國家?
就是因為戰車的出現讓戰爭規模化。
誰能組織更多人、造更多戰車,誰就成老大。
同理,中國的國家誕生于洪水。
洪水帶來的,不只是自然災害,還有政治壓力。
每次洪水,都需要統一調度,誰挖溝、誰筑堤、誰分糧、誰搬遷。
于是,一個原始的“管理體系”就誕生了。
治水不僅是技術工程,更是政治整合的過程。
這事兒看起來離今天很遠,但其實每一次危機,都在重演同一個邏輯。
公司面臨外部競爭時才會重組;
國家面對外敵時才會現代化;
人,面對生死考驗時,才真正成長。
要是沒外因,人就會一直在舒適區打轉。
所以我經常說,
成長的秘訣就是制造一點“必要的危機”。
四、消失的遺址:文明的斷裂與重生
我們今天在考古中,常常發現一些高度發達的遺址,卻突然消失。
比如良渚,比如二里頭。
明明社會組織已經復雜到可以造宮殿、冶銅器,結果沒了。
為什么?
沒人知道。
可能是洪水,也可能是氣候突變。
許倬云提醒我們:那時候的技術還不夠強大,抵御不了氣候的巨變。
每一次冰期、每一場大水,都是文明的“篩選器”。
聽起來悲涼,其實很有哲理。
因為每一次毀滅,都是下一次重生的伏筆。
正如炎黃之爭之后,中國迎來了夏的秩序;
長江洪水之后,孕育了楚的崛起。
“祝融八姓”中最強的一支“夷人”,
與云夢澤一帶的“荊蠻”結合,
成了后來楚國的根基。
那片土地上,濕熱、茂密、富庶,既能耕,又能戰。
楚文化的浪漫與野性,正是這場地理與血緣的混合產物。
![]()
五、凡事厥(jué)成其功,難免有所犧牲
這是許倬云在這一章最后寫的一句話。
看似一句古風嘆息,其實道出了文明演化的代價。
從部落到國家,是人類組織能力的巨大飛躍,
但也是“平等消逝”的開始。
有了權力,就有了等級;
有了統治,就有了犧牲。
夏朝的誕生,是一個時代的輝煌起點,
也是一種天真時代的終結。
但這就是歷史的規律。
進步從來不是免費的午餐。
每一次文明的升級,背后都有人在承擔成本。
只是那時候的人沒發朋友圈,不然“治水期間996”的吐槽,可能能刷爆中原。
![]()
結語:從炎黃到未來:我們仍在“治水”
回看那段遠古史,我總覺得許倬云的視角,
不只是考古,更像是給現代人照鏡子。
今天,我們依舊生活在一個不斷“治水”的世界——
信息的洪流、AI的浪潮、全球化的沖擊……
每一波新技術,都是一次文明級的洪水。
而每一代人,都得像大禹那樣,
重新思考“怎么疏導,而不是堵塞”。
許倬云說:“凡事厥成其功,難免有所犧牲。”
是啊,時代不會回頭,唯一能做的,
就是像炎黃那樣,合作、創新、順勢而為。
這或許,就是中國文明從未中斷的真正秘密。
歡迎點贊、轉發、評論。
我是吳大爺,夜風同學
愿一路陪你共同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