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 當春風掠過江蘇里下河腹地,興化千垛景區便會化作金色的海洋。3000 多座四面環水的垛田如同漂浮在碧波上的島嶼,被金黃的油菜花層層覆蓋,乘船穿行其間,仿佛闖入宮崎駿筆下的夢幻世界。但很少有人知道,這片震撼人心的景觀并非天造地設,而是先民們用七百年光陰書寫的治水傳奇,更是手握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與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 “雙遺產” 瑰寶。
![]()
千垛景區的靈魂在于垛田,這片總面積逾萬畝的土地,藏著中國人與自然相處的生存智慧。興化地處里下河腹地,平均海拔僅 1.5 米,是江蘇海拔最低的 “鍋底洼”,自古便飽受洪水泛濫、海水倒灌之苦。為了在水鄉求得生機,先民們在沼澤濕地的稍高處,用鐵鍬挖起河底淤泥,一筐筐堆積成高出水面 1 至 4 米的田垛,這種 “與水爭地” 的創造,逐漸形成了如今溝溝相通、渠渠相連的獨特肌理。
![]()
關于垛田的起源,當地還流傳著與宋金戰爭相關的傳說。據說當年金兀術在此開挖八卦形戰壕,后來江淮上游的沖積泥沙讓地形逐漸增高,戰壕演變為水溝,土丘則成了小島,最終形成了千島田園的雛形,如今景區內的 “八卦田” 遺跡,便是這段歷史的鮮活見證。而真正讓垛田得以延續的,是先民們發明的 “罱泥”“扒苲” 等傳統耕作方式 —— 他們將疏浚河溝挖出的泥漿與雜草堆積到垛田上,既為作物提供了天然有機肥,又清理了河道,實現了生態循環的良性運轉。
![]()
2014 年,“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 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22 年,“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 又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這份 “雙遺產” 榮耀的背后,是垛田在防洪、灌溉、生態等方面的卓越價值。明清時期,為保障漕運,運河 “歸海五壩” 頻繁開啟,里下河地區成為行洪通道,而高可達五六米的垛田卻能安然躲過洪水侵襲,成為百姓的 “保命田”。如今雖然防洪壓力減輕,垛田高度有所降低,但這套灌排體系依然在滋養著這片土地,讓垛田成為研究濕地農業的珍貴標本。
![]()
季節的流轉,為千垛景區披上了五彩斑斕的外衣,讓這里擺脫了 “一季游” 的局限,成就了 “春看菜花、夏賞荷花、秋品菊花、冬觀蘆花” 的四季盛景。
![]()
春季無疑是千垛最熱鬧的時節。每年 3 月中旬至 4 月底,4600 畝核心觀光區的油菜花競相綻放,金色的花海與藍天碧水相映成趣,遠遠望去,仿佛大地鋪展的金色錦緞。清晨七點多的景區最為迷人,薄霧尚未散盡,陽光透過云層灑在垛田上,水面倒映著花影,微風拂過,花香與水汽交織成清新的氣息。此時登上望天塔,360 度俯瞰全景,千座垛田如同金色的島嶼點綴在碧波之中,隨手一拍都是無需濾鏡的絕美畫面。若想深入花海,不妨坐上網紅小火車穿越金色隧道,或是乘一葉小木船在垛間水道穿行,體驗 “船在水上行,人在花中游” 的詩意,此刻才懂為何這里能入選中國最具影響力油菜花海第一名,躋身全球四大花海之列。
![]()
夏日的千垛則多了幾分清涼靜謐。油菜花謝去后,綠油油的香蔥、龍香芋鋪滿垛田,偶爾可見農民戴著斗笠在田間勞作,勾勒出質樸的田園畫卷。部分垛田改種了荷花,粉嫩的花苞亭亭玉立,荷葉挨挨擠擠鋪滿水面,傍晚時分,夕陽為荷葉鍍上金邊,偶有白鷺掠過水面,泛起陣陣漣漪,讓人想起 “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的詩句。此時走進景區附近的村落,還能嘗到剛從田里摘下的新鮮蔬菜,簡單清炒便滿口鮮香,這是屬于水鄉的本真味道。
![]()
秋日的千垛是豐收與浪漫的交織。9 月至 10 月,萬壽菊與菊花次第開放,將垛田染成溫暖的橙黃色,與清澈的河水形成鮮明對比。這個時節的景區充滿了煙火氣,“觀景 + 品蟹 + 茶飲” 的組合套餐備受青睞,游客憑票就能兌換肥美的興化大閘蟹,剝開蟹殼,金黃的蟹黃飽滿誘人,配上當地的明前茶,鮮而不膩。若是恰逢國慶假期,還能遇上 “蟹逅水滸?宋韻瓦市” 沉浸式市集,身著宋制古裝的 NPC 穿梭其間,“好漢迎賓”“扈三娘比武招親” 等互動演出精彩紛呈,讓人仿佛穿越回南宋江湖。夜幕降臨,大型實景演出《國戲盛焰?典藏啟境》震撼登場,全息投影、激光、水幕特效與武術、地方戲曲相結合,再現了梁山好漢張榮抗金的歷史場景,煙花在夜空綻放時,整個垛田都被籠罩在夢幻氛圍中。
![]()
冬日的千垛雖少了花海的絢爛,卻有著水墨畫般的意境。蘆花在寒風中搖曳,潔白的花絮隨風輕舞,落在水面上,順著河道緩緩流淌。此時的景區格外寧靜,只有河水潺潺和鳥鳴聲,偶爾可見漁民劃著小船在河溝中捕魚,夕陽將他們的身影拉得很長。若是遇上降雪,白雪覆蓋在垛田上,天地間一片潔白,河道如銀帶纏繞其間,宛如一幅精心繪制的冬日雪景圖,別有一番韻味。
![]()
千垛的魅力,不僅在于自然景觀的變幻,更在于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與 “種風景、富農民” 的生動實踐。自 2009 年第一屆千垛菜花旅游節舉辦以來,這里便從一片農田逐漸成長為全國知名的旅游目的地,2019 年更是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為了讓游客更好地感受垛田文化,景區打造了豐富的沉浸式體驗項目。夜間的《壹念?千垛》生態水鄉風情演出,利用無人機、激光投影等現代科技,將垛田的形成歷史、農事場景娓娓道來,當燈光在垛田與水面之間流轉,仿佛能看見先民們壘土成垛的身影。景區還將文化傳承融入細節,在步道旁的展示牌上,詳細介紹了 “罱泥”“戽水” 等傳統農事技藝,偶爾還能看到老藝人現場演示,讓游客直觀感受農耕文化的魅力。
![]()
周邊的村落也因旅游發展煥發新生。千垛鎮東旺村內,如今已有近百家農家樂和四十多家民宿,村民們從 “種莊稼” 變成 “種風景”,旅游收入近兩千萬元。耘朵民宿便是其中的代表,推窗可見水杉林,湖景房自帶露臺,夜晚聽著蛙鳴入眠,清晨被鳥鳴喚醒,成為許多游客的住宿首選。附近的沙溝古鎮則保留著明清老街的風貌,暮色中的街道像打翻的蜂蜜罐,散發著溫暖的氣息,這里的沙溝魚圓 Q 彈爆汁,藕夾子外酥里嫩,坐在臨河茶樓聽一曲評彈,晚風都帶著茉莉香。
![]()
美食是了解當地文化的最佳途徑,千垛周邊的風味小吃藏著水鄉的煙火密碼。燙干絲堪稱一絕,師傅的刀工精湛,將豆腐干切得細如發絲,配上姜絲、蝦米和醬油,拌開瞬間香氣四溢;蟹黃湯包更是不容錯過,咬破薄薄的面皮先吸湯汁,鮮甜的湯汁混著顆粒分明的蟹黃,讓人回味無窮;還有入口即化的藕粉圓子、鮮掉眉毛的秧草燒河魚,每一樣都讓人難忘。若是想帶些特產回家,萬興大典的麻油干絲、當地的香蔥都是不錯的選擇,能把水鄉的味道延續到遠方。
![]()
隨著游客日益增多,景區的配套設施也在不斷完善。2022 年實施的基礎設施提升工程,新建了公廁、設計了無障礙通道,對景區內部進行了綜合整治,還對北側畫舫碼頭游線進行了清淤。景區內增設了音響廣播設備,完善了交通指示標識,讓游客的游玩體驗更加順暢。不過前往游玩也有一些小技巧,比如清晨七點半開門時就入園能搶占最佳觀景位,穿淺色裙子拍照更出片,但要注意木棧道青苔較多,最好避免穿小白鞋。交通方面,自駕最為方便,滬陜高速興化南出口有超大停車場,若是乘坐高鐵到泰州站,打車或拼車前往都很便捷。
![]()
如今的千垛景區,正站在申遺十周年的新起點上。為了讓這份 “雙遺產” 持續綻放光芒,興化制定了專門的保護規劃,2021 年《泰州市垛田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明確禁止擅自取土、平垛等破壞行為。十年來,當地每年投入 3000 萬元以上疏浚垛田河溝,累計投入超 13 億元實施退圩還湖工程,還精準劃定了 21.62 平方公里的垛田保護區,讓保護工作有法可依。同時,興化垛田研究會成立后,創作了長篇小說《垛上》、電影《垛上花》,還將垛田文化納入地方小學課程,讓這份文化遺產代代相傳。
![]()
專家們也為千垛的未來出謀劃策,有人建議在核心區恢復部分垛田原貌和高度,讓游客更直觀理解其演變史;有人提出要加強科普展示,讓游客深入了解農、林、漁及灌溉系統的聯動價值;還有人強調要關注農民的主體地位,通過整理口述史讓更多人聽見他們與垛田的故事。而興化正沿著 “四季花海” 的思路不斷探索,讓更多人來到這里,不只看菜花,更讀懂垛田背后 “壘土成垛,擇高向上” 的精神。
![]()
從先民壘土成垛的生存智慧,到如今 “雙遺產” 加持的文旅勝地,千垛景區的每一寸土地都藏著時光的故事。這里沒有烏鎮西塘的喧囂,只有風吹垛田的沙沙聲;沒有千篇一律的商業化,只有老茶客閑話家常的煙火氣;沒有濾鏡堆砌的虛假美景,只有四季流轉的自然饋贈。
![]()
無論是春日追一場金色花海,夏日尋一片清涼綠意,秋日品一味蟹肥菊黃,還是冬日賞一幅水墨畫卷,千垛總能用最本真的模樣打動人心。當你站在望天塔上俯瞰這片土地,看著船只在水道中穿行,看著農民在田間勞作,便會明白:這里不僅是一處景區,更是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見證,是值得代代守護的文化瑰寶。而這份瑰寶,正等待著更多人前來讀懂它的故事,感受它的魅力。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