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活動(微信:2478970178)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經歷:年輕時,一天飆個200公里,下來還能擼個串、喝個啤酒,第二天生龍活虎,感覺能征服世界。現在?年過五十,周末出去騎個百八十公里,回來感覺被世界征服了——得在沙發上“躺平”半天,才能找回“我是誰,我在哪兒”的靈魂拷問。
最近,后臺就有一位粉絲朋友發出了靈魂提問:“小編小編,你說咱們這個年紀,一天到底還能騎多遠啊?”
這不只是一個問題,這是一面照妖鏡,照出了我們那顆依然18歲,但身體卻很誠實的心啊!
![]()
第一階段:心是少年心,腿是…?
剛過50那會兒,誰也不服。看見小伙子們“嗖嗖”超車,心里那股無名火“噌”就上來了:“小樣兒,老子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然后站起來一頓猛搖,企圖用經驗和意志力戰勝物理規律。
結果通常是:爽了五分鐘,慫了兩小時。
那五分鐘,風在耳邊呼嘯,感覺自己就是環法賽場上的王者。五分鐘后,大腿開始發出警報:“燃料不足,請求熄火!”肺部開始抗議:“節奏太快,申請降速!”等到終于追上(或者沒追上)小伙子,停下來時,感覺心臟快要從嗓子眼跳出來做個自由落體運動了。
這時候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的激情是4G的,但身體的內存,好像還停留在撥號上網時代。
第二階段:從“競速模式”切換到“養生巡航模式”
經過幾次“血的教訓”,我們終于學會了和自己和解。騎行的目標,從“今天要拉爆誰”變成了“今天要去看哪里的風景”。
我們開始深刻理解一些詞語的精髓:
“養生騎”:這不是騎得慢,這是一種生活態度。心率控制在有氧區間,呼吸均勻如春風,每一腳踩下去,都是為了更健康地活到80歲還能繼續騎。
“咖啡騎”:騎行的終點不再是里程數,而是某家隱藏在山野間的咖啡館。騎30公里去,喝一杯手沖,再配塊蛋糕,和騎友吹吹牛,這難道不才是騎行的真諦嗎?
“拍照騎”:里程?速度?那都是浮云。能拍到9張發朋友圈的絕美照片,今天的騎行就是圓滿的、成功的、值得點贊的。
我們的車上,也開始出現一些“中年標配”:保溫杯里泡枸杞那是基礎操作,座墊必須換成加寬加厚的“沙發座”,導航架上手機不是為了看速度,是為了隨時看清楚哪家農家樂的土雞更香。
![]()
所以,回到那個問題:一天到底能騎多遠?
答案簡直是薛定諤的貓——在打開碼表之前,我們永遠不知道今天能騎多遠。
它取決于以下多重因素:
1.天氣因素:逆風?減20公里。暴曬?再減20公里。如果刮風下雨,那今天的騎行計劃就自動轉為“陽臺擦車一日游”。
2.路況因素:全是坡?對不起,打擾了,我們選擇推車,那叫“徒步越野混合訓練”。
3.飯點因素:沿途有沒有著名的燒鵝店/羊肉面館?如果有,為了它,我們甚至可以臨時加碼30公里!
4.隊友因素:跟一幫同樣“養生”的老伙計,100公里也能歡聲笑語。要是混進幾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50公里就能讓你懷疑人生。
說實話,這個數字真的不重要。80公里怎樣?150公里又怎樣?
我們不再需要用里程數來證明自己的強大。我們騎行的目的,是為了那份在路上的自由,是為了看看那些坐車到不了的風景,是為了和老朋友聊聊家常、和新朋友吹吹牛逼,是為了出一身通透的汗,然后回家洗個熱水澡,睡得像個孩子。
騎行,早已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一種讓自己快樂、健康的習慣。快慢遠近,自己舒服就好。
好啦,話匣子就開到這兒。小編我嘛,現在一天的舒適里程,大概就是80-100公里,前提是得有好吃的!
現在,輪到你們了!
快來評論區:年過50的你,現在一天還能騎多遠?是屬于“猛男/猛女型”、“養生佛系型”還是“美食探店型”?曬出你的數據和故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