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個火遍全網的話題:“成年人回憶童年最快樂的瞬間”,底下評論區炸開了鍋。
有人說,是在夏天傍晚,和小伙伴抓螞蚱跑到汗濕的后背;
有人說,是在小賣部花五毛錢買到第一根冰棍;
還有人說,是在大雨天踩泥坑、褲腿全濕、被媽媽罵完還偷笑的瞬間。
你看,這些記憶里,沒有大學畢業證,沒有鋼琴小提琴十級,也沒有升職加薪的回憶。
那種幸福,簡單、純粹、甚至有點“臟兮兮”。
可偏偏,那些時刻,成了我們長大后最舍不得忘掉的“自由味道”。
你家孩子的童年快樂嗎?
![]()
其實呀,真正幸福的童年,就藏在家長讓他做的那6件“小事”里。
① 讓他“痛痛快快地玩”
太多家長一聽到“玩”這個字,眉頭就皺成一團。
他們覺得玩是浪費時間,是不務正業。
可孩子的世界啊,本來就該是由玩堆起來的。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玩耍是兒童最高形式的學習。”
你不讓他玩積木、玩沙子、玩角色扮演,你怎么知道他會不會在那個過程中學會合作、想象、表達?
所以,適當的玩并不是浪費時間,玩是孩子的工作,也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方式。
② 允許孩子“犯錯”
我們這一代家長,最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孩子出錯。
摔一跤,趕緊扶;
灑了水,立刻訓;
考砸了,連夜開家庭會議。
但你有沒有發現,被保護得太好的孩子,反而最容易膽小?長大很難擔起責任。
當孩子被允許犯錯,他才能學會負責。
我們不是要培養完美的小孩,而是要教他面對不完美的自己。
摔倒了爬起來、打翻了收拾、考砸了復盤,這些能力比一百分重要太多了。
![]()
③ 允許孩子“發脾氣”
孩子哭、鬧、喊、摔門,是不是讓很多家長頭疼?
其實,那是他們表達情緒最原始的方式。
情緒不會憑空消失,只會被壓進心里,變成內耗、焦慮,甚至討好型人格。
我始終相信,一個能“安全發脾氣”的家庭,才是最有安全感的家。
不需要控制孩子的情緒,只需要教他如何表達情緒。
哭完了、說開了、心里才不會堆“疙瘩”,你說呢?
④ 允許孩子“幼稚”
“你能不能成熟點?”
很多家長在孩子六七歲時就希望他像小大人。
可是啊,不幼稚,他還是孩子嗎?
幼稚,是孩子的天性,不該被剝奪。
如果他太早被逼著成熟,長大后反而會變得不敢表達、不敢依賴、不敢撒嬌。
世界總會逼人長大,但童年只有一次。
請允許他幼稚一會兒吧,那是他最可愛的樣子。
![]()
⑤ 允許孩子“自己決定”
很多家長會說:“孩子懂什么?當然該聽大人的。”
可偏偏就是這些“最聽話的孩子”,長大后最容易迷茫。
有些決定,也許沒那么重要。
試著時常讓孩子自己決定今天穿件衣服、午飯吃什么、假期去哪玩。
這些“小選擇”,其實在一點點塑造孩子的自我。
被尊重的孩子,會慢慢學會為自己做主。
能自己做決定的孩子,未來也會更有主見。
⑥ 允許“頂嘴”
很多家長一聽到孩子“頂嘴”,火就上來了。
其實,頂嘴未必是叛逆,有時候只是不同的表達方式。
如果我們能先聽聽他想說什么,再告訴他我們怎么想,溝通才真正發生。
否則,孩子只會學會“閉嘴”,而不是“思考”。
而一個不敢表達的孩子,未來怎么在社會上立足?
![]()
辣媽語錄:
我們這一代人啊,都是從“被要求懂事”里長大的。
小時候怕哭被說矯情,怕玩被罵不務正業,怕頂嘴被打成“沒教養”。
于是我們長成了會忍、會藏、會假笑的成年人。
然而,真正幸福的童年,不是被規劃好的未來,而是被允許做自己的現在。
請你記得:
孩子爽朗的笑聲,比成績單更重要;
孩子睿智的眼神,比獲獎證書更珍貴,你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