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菲律賓在南海仙賓礁自導自演了一出"緝毒大戲",其手法之拙劣、用心之險惡,令人啼笑皆非。這場鬧劇與不久前中國對韓國韓華集團實施精準反制的案例形成鮮明對比,共同勾勒出當前國際博弈中一幅耐人尋味的圖景:一邊是某些國家處心積慮的栽贓陷害,一邊是中國沉著有力的正當反擊;一邊是見不得光的陰謀詭計,一邊是光明正大的依法反制。
菲律賓此次所謂的"緝毒行動"充滿了令人費解的疑點。16公斤高純度毒品憑空出現在爭議海域,卻不見毒販蹤影;所謂的繳獲過程語焉不詳,證據鏈支離破碎;更令人詫異的是,菲軍方刻意將毒品展示與中國航天火箭殘骸并列展出,試圖通過這種生硬的"符號嫁接"向國際社會暗示根本不存在的關聯。這種低劣的政治操弄,不禁讓人聯想到歷史上盧溝橋事變中日軍制造的借口。然而時代已經不同,今日之中國早已不是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菲律賓也不是當年的日本。這種缺乏基本事實支撐的栽贓陷害,除了在國際社會面前暴露自己的不誠信外,毫無意義。
與菲律賓的鬧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對韓國韓華集團采取的反制措施展現了大國風范與法治精神。韓華集團積極響應美國針對中國造船業的限制政策,計劃投資50億美元在美國新建船塢碼頭,深度參與美國海軍艦艇制造業務,這已經超出了正常商業競爭的范疇,構成了對中國產業利益的實質損害。中國的反制措施精準有力,不針對韓華集團在韓國的本體業務,而是精準鎖定其參與對華不正當競爭的5家美國分公司。這種既維護國家利益又避免傷及無辜的做法,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反制措施產生的立竿見影的效果。制裁令發布后,韓華集團股價應聲暴跌8.2%,市值蒸發超過5000億韓元。更讓韓國措手不及的是,盡管韓華集團早有準備,試圖通過剝離在華資產來規避風險,但中國在造船產業鏈中的關鍵地位使其難以真正脫鉤。統計數據表明,韓國造船業所需的大型工程設備、特種鋼材、電子元件等30%至40%的原材料仍需從中國進口。制裁實施后,中國鋼企寶武集團率先取消訂單,其他企業緊隨其后,迫使韓國不得不轉向越南、印度等國尋找替代品,不僅成本增加20%至30%,交貨周期也將延長3至6個月。這種基于市場規則和產業鏈優勢的反制,既合法合理,又效果顯著。
這兩個案例從正反兩方面揭示了當代國際博弈的深刻變化。一方面,某些國家仍在沿用陳舊的地緣政治伎倆,試圖通過制造事端、栽贓陷害等不正當手段達到政治目的;另一方面,中國則憑借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關鍵地位和日益完善的法律工具,以精準、合法、有效的方式進行反制。菲律賓的"緝毒戲碼"除了制造輿論噪音外,對改變南海現狀毫無助益;而中國的反制措施則實實在在地讓違規者付出了代價。
從更深層次看,這兩起事件反映了國際秩序轉型期的典型特征。傳統霸權國家及其追隨者仍習慣于使用軍事威懾、政治抹黑等傳統手段,而新興大國則更善于運用經濟、貿易、產業鏈等非傳統工具。事實證明,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全球化時代,后者的威力往往更持久、更根本。韓華集團的遭遇就是一個明證:即使早有準備,仍然難以擺脫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即使獲得美國支持,仍然無法彌補因失去中國市場和中國供應而造成的損失。
中國在處理這兩起事件中展現出的智慧與定力值得稱道。對菲律賓的拙劣表演,中國保持了必要的克制,既沒有過度反應,也沒有姑息縱容,而是通過事實揭露和法律維權來正本清源;對韓國的違規行為,中國則采取了精準反制,既表明了立場,也留有余地。這種區別對待、有理有節的做法,體現了成熟大國的外交風范。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競爭的方式和規則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菲律賓的鬧劇和韓華集團的教訓表明,依靠陰謀詭計和盲目追隨霸權國家的時代已經過去,基于相互尊重、公平正義的國際新秩序正在形成。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始終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愿意與各國開展互利合作,同時也必將堅決維護自身核心利益和正當權益。任何企圖損害中國國家利益的行為,無論是拙劣的栽贓陷害,還是不正當的商業競爭,都注定不會得逞。
歷史的發展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菲律賓的"緝毒戲碼"終將在事實面前原形畢露,韓華集團也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代價。這些案例給國際社會的啟示是:在21世紀的今天,各國應當恪守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堅持公平正義,摒棄零和思維,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和國際法治。唯有如此,才能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各國的共同發展與繁榮。
![]()
▲韓華費城船廠公司
韓華集團是韓國最大的企業集團之一,在全球造船業界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早先,美國政府通過《國防授權法案》和相關政令,開始限制中國在全球造船業供應鏈中的角色,并鼓勵盟友填補空白。韓國韓華集團響應號召,于今年8月宣布向美投資50億美元在美國新建船塢碼頭,并基于此投資,建立了5家分公司總攬業務,包括韓華航運有限責任公司、韓華費城船廠公司、韓華海洋美國國際公司、韓華航運控股公司、韓華大洋美國公司。這些子公司深度卷入了美國造船供應鏈,承擔了不少美國海軍艦艇的制造、維修等服務,項目資金總規模預計超過了150億美元。
![]()
▲中國制裁令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造船國,將韓國韓華集團的行為視為積極參與美國發起的不正當競爭。中國商務部隨即啟動了反制機制,對于涉嫌危害中國國家安全的韓國企業實施制裁。這些制裁不針對韓華集團本體,不在于將其消滅,而是瞄準了他們這些傷害了中國利益的海外子公司,給予精準狙擊。
10月14日制裁措施實施后,韓國股市反應非常強烈。整個韓華集團的股價在10月15日暴跌了8.2%以上,市值蒸發超過5000億韓元。10月20日中國進一步擴長制裁,有一定可能威脅韓華大量子公司的供應鏈。韓國總統辦公室在制裁當天就回應會立刻啟動與中國方面的溝通,最小化負面影響。
![]()
▲韓國請求中國取消制裁
緊接著10月22日,韓國貿易特使在視頻會議上正式要求中國迅速取消制裁。韓國外交部發言人也稱希望恢復正常的貿易秩序。韓國駐華大使館也提交了相關的正式照會,然而根據最新消息,中國商務部僅回應將“根據事實評估”,沒有承諾取消制裁。韓國媒體估計,今年11月兩國將舉行高層經貿會議,可能將制裁問題納入討論議題中。
韓華在介入美國的業務前,其實已于一年多以前,有意識的逐漸剝離在中國境內的大量合資資產,以降低相關供應鏈風險。但中國的反制措施還是打了韓國一個措手不及。
![]()
▲韓華集團的造船廠
雖然韓國在造船業上實力不錯,但許多大型化船舶生產所需的零部件,鋼材、大型工程設備都必須從中國進口。此前,韓國退出了位于上海的倉儲和物流設施、還中斷了部分中韓合資企業的工廠生產、出賣了相關股份。韓國本以為這些做法就可以完成風險脫鉤,實際上還是難以擺脫中國的技術、設備和鋼板、特種合金、電子元件和其他大量原材料支持。據統計數據顯示,這些進口原料占比其業務總消耗高達30~40%。
制裁后,中國鋼企寶武集團取消訂單,其他大量相關企業也緊隨其后。韓國無法從中國獲得,就必須繞到越南,印度等購買替代商品,不僅價格抬升20~30%,物流周期也將延后3~6個月。船只生產無法按時交付,則必須按照合同向美方給予補償。更要命的是,制裁戳穿了韓國人的造船業“神話宣傳”,讓大量美企看到了韓國企業背后對外依賴嚴重的事實,大大挫敗了企業聲望。這一系列的損失,絕對夠韓國人喝一壺的。
![]()
▲韓國深度參與MASGA工程
韓國之所以參與美國海軍的部分項目,正是因為看到了特朗普將“美國海軍再次偉大”(MASGA)納入戰略計劃之中。韓方認為此舉有利可圖,能拉動韓國整體出口,將帶來長期且非常穩定的收益。如果只是單純賺錢,那么中國肯定不會反應如此強烈。
然而韓國企業之所以可恨,就在于不僅幫助美國海軍造船,在戰略上對抗中國。更重要的是在此前的美國301調查中出賣了很多通過和中國企業合作而得到的信息,這些行為已經嚴重觸碰中國的底線。早在尹錫悅政府時期,韓國就曾將參與投資美國的海軍MASGA項目看作是旗艦,如今則幾乎進行不下去了。中國的“狙擊行動”起到了雙重作用,一是大大延緩了美國海軍重新崛起的速度,二是重創了韓國海外企業的項目參與能力。對美國來說,這是一次戰略層面的打擊。對于韓國來說,中國的行為只是一次警告罷了。畢竟如果真要針對韓華集團,下手不會這么輕。如果韓國人還不從這次的經歷中繼續教學,那么下次是什么情況也就沒人能夠保證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