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底,頓巴斯紅軍城(波克羅夫斯克)成俄烏沖突核心焦點。俄軍從外圍轉向市區作戰,以 “焦土政策” 為核心的 “消耗 - 清理” 模式壓縮烏軍空間,烏軍陷工事損毀、補給斷裂、冬季與兵員枯竭困境。核心問題:烏軍還能抵抗多久?結合戰場態勢,終局或已進入 1-2 個月倒計時。
俄軍主動權依托 “空間封鎖” 與 “戰術精準”:截至 10 月 25 日,控紅軍城超 60% 區域,對主城區及衛星城季米特洛夫形成合圍,僅剩 5 公里缺口。北部集群沿 E50 高速 5 天突破 8 公里,南部集群西插 12 公里斷烏軍扎波羅熱退路,西部裝甲部隊切斷 M-30 補給線,烏軍第 47 機械化旅因缺油遺棄 8 輛美制 “布拉德利” 戰車,補給斷裂顯連鎖反應。
![]()
戰術上,俄軍日均投超 50 枚 FAB 系列滑翔彈,3000 公斤級 FAB-3000 可摧毀半棟加固樓;“柳葉刀” 巡飛彈精準打擊指揮所,致烏軍指揮系統癱瘓。特種部隊借舊礦道與夜色滲透市中心,占領波克羅夫斯克火車站,打亂烏軍市區防御部署。
烏軍抵抗面臨后勤、兵員、工事三重崩塌:
后勤斷裂:僅剩 T04-06 公路補給線,全程處俄軍無人機覆蓋,補給車需 150 公里 / 小時突圍,日均損失超 30%。西方 10 月承諾的 10 億援助中,7.15 億用于烏國內軍工,短期難轉化為彈藥、冬裝;現有庫存僅撐炮兵日均 3-5 次反擊,前線物資 “按需分配”。
兵員枯竭:逃兵數量較去年翻倍,守軍多為警察、教師等非正規動員人員,戰力薄弱。工業區守軍斷糧,與外界失聯;從蘇梅、哈爾科夫抽調的增援遭伏擊,“拆東墻補西墻” 無效。
工事失效:烏軍地下坑道曾抗常規轟炸,但俄軍用 ODAB-1500 溫壓彈(封閉空間超高溫沖擊波)、噴火坦克攻擊入口,已毀 12 處核心坑道入口。北約地下雷達能探滲透,卻擋不住重型炸彈毀結構。
![]()
關鍵變量,加速終局的三大推手:
冬季氣候:11 月下旬頓巴斯入嚴寒(日均 - 5℃至 - 10℃),烏軍缺冬裝現凍傷。參考 2022 年赫爾松戰役,低溫使未加固工事士兵戰力降 60%,結冰路面徹底斷夜間補給。
西方援助:瑞典 80 億援助 2026 年兌現,遠水難救近火;捷克 7200 萬、加拿大 2000 萬軍備需經 “波蘭 - 利沃夫 - 紅軍城” 運輸,遭 “天竺葵 - 2” 無人機襲擾,周期 14 天,難抵烏軍周消耗,且難突破合圍圈。
政治博弈:澤連斯基令守軍守兩周爭美俄會晤籌碼,俄軍識破后加速攻勢,求 11 月初降雪前封缺口。若烏軍會晤前失守,將削弱談判位,加劇西方 “援烏疲勞癥”。
![]()
烏軍抵抗分三階段終結:合圍閉合期(10 月底 - 11 月中):俄軍破 5 公里缺口封合圍圈,斷烏軍所有補給,烏軍陷 “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嚴寒崩潰期(11 月中 - 12 月初):嚴寒致烏軍缺冬裝、燃料,非戰斗減員激增;地下工事失溫,守軍被迫暴露,防御瓦解;終局決勝期(12 月初):工業區守軍彈盡糧絕,或投降或突圍遭伏擊(參考馬里烏波爾),戰事終結。
唯一變數為西方緊急空投,但俄軍設 50 公里防空圈,空投成功率不足 20%,難逆轉戰局。綜上,紅軍城烏軍困局難破,1-2 個月內或決定性失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