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世的來歷
安世半導體(Nexperia)原本是飛利浦半導體的一部分。
![]()
2006 年,飛利浦分拆出恩智浦 NXP,幾年后,恩智浦又把“標準產品事業部”賣給了中國資本。
2017 年,這個事業部正式獨立,更名為 Nexperia。
2018 到 2020 年,中國的**聞泰科技(Wingtech)**陸續完成收購,持股接近 98%,實現控股。
換句話說,雖然安世的總部還在荷蘭奈梅亨,
但它的設計、生產線、原料供應和封裝測試,
七成以上都在中國東莞、芙蓉和菲律賓等亞洲工廠完成。
荷蘭那邊,基本只剩一個辦公室。
![]()
二、荷蘭突然介入
2025 年 9 月底,荷蘭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理由介入安世。
他們動用了《商品可用性法》這部冷門法律,授權政府直接接管公司治理。
荷蘭法院隨后暫停了中方高管(包括 CEO 張學政)的職務,
凍結部分股權和資產,
還要求全球三十多個子公司不得再進行業務或資產調整。
官方說法是擔心技術外流、供應鏈安全;
而在我們看來,這其實是把商業糾紛政治化。
![]()
三、中國的反應:拒絕執行境外指令
10 月 17 日,安世中國區的系統被荷蘭總部鎖定,
部分員工工資一度暫停,引發中國區強烈反應。
聞泰科技宣布:安世中國將獨立運營,
不再執行荷蘭總部的相關指令。
隨后,中國商務部表態:
安世中國是依法在中國注冊、獨立經營的企業,
任何外方未經法定程序的命令,在中國境內不具法律效力。
10 月 23 日,安世中國發布正式聲明:
荷蘭總部的人事和管理決定在中國無效;
張學政等管理層職務不變,中國區照常運營。
![]()
四、雙邊緊張與供應鏈沖擊
荷蘭方面對中國區的“獨立行動”十分震驚。
他們原本想通過臨時監管穩住局面,
沒想到結果是公司徹底分裂。
更嚴重的是,安世中國承擔了全球約 70 % 的封裝測試產能。
芯片在德國、英國的晶圓廠加工完,
最后還得運回東莞封測才能交貨。
一旦東莞出貨被鎖定,受影響的不只是聞泰或中方,
連歐洲車廠——大眾、奔馳、雷諾——都可能出現零件斷供。
一句話:
安世不做最貴的芯片,
但它掌握的是全球都離不開的那道“關鍵工序”。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 (VDA) 已經公開示警:
如果問題拖太久,歐洲汽車產線可能被迫降速。
![]()
五、中國的止損與救濟
面對風險,中國區啟動了兩步“救急”。
第一步:穩供應。
東莞工廠恢復向國內分銷商出貨,
但只限境內交易,并改用人民幣結算。
這能維持新能源車、工業電源等關鍵客戶的供貨。
第二步:穩人心。
公司內部通知員工:
外方未經中國法定程序下達的命令可拒絕執行,
運營權和生產權仍掌握在中國區手里。
與此同時,中國商務部與荷蘭經濟事務大臣通話,
要求“妥善解決問題”,并重申將采取必要措施維護企業權益。
這些動作雖然不是直接的財政救助,
但在實質上起到了穩產業、保供應鏈的作用。
![]()
六、外交與法律博弈
這場糾紛已經超出企業范疇。
它牽涉到中歐投資保護、國家安全審查
以及跨國公司控制權的問題。
中方擔心的是:
如果荷蘭的做法被其他國家效仿,
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的資產未來都可能被“接管”或“凍結”。
而荷蘭方面堅持:
他們只是基于國家安全進行合法審查。
中歐之間的“法律邊界”因此被推到臺前。
七、現在的局面
截至 2025 年 10 月25日:
安世中國獨立運營,生產與對外供貨仍在繼續;
荷蘭總部資產被凍結,內部治理陷入僵局;
雙方的法律訴訟與外交交涉正在推進;
歐洲部分車廠開始評估替代供應,但短期難度極大;
中歐芯片產業的信任關系受到沖擊。
八、結語
這場風波,已經不只是企業之間的沖突,
更是一場關于技術突圍、法律空間與國力較量的現實考驗。
荷蘭以“國家安全”為由行使管制權,
中國則通過法律回應與外交博弈雙線出擊——
一手守住境內法治底線,
一手穩住供應鏈與產業節奏。
背后折射出的,是一場更深層的比拼:
誰能在復雜的國際規則中掌握主動,
誰就能在下一輪科技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