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談及日本兒童所展現出的“自主能力”,多數人往往會聯想到小學階段的表現,但實際上,這種獨立意識的種子早在幼兒園時期便已悄然生根。
2
今年7月,在東京國立市矢川保育園舉辦的一場名為“祭典游戲”的活動,讓眾多家長親眼見證了五歲孩童身上蘊藏的巨大潛能。
3
這場為期三天的慶典,從攤位的設計布局到整體流程的安排,全部由大班的孩子們自行規劃與執行。教師在整個過程中不參與決策,僅以觀察者的身份默默陪伴在側,提供必要支持而不干預選擇。
![]()
4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攤位籌備中發生的一個小插曲:一名女孩提議售賣巧克力香蕉,而另一名男孩則堅持推出卡通周邊商品。雙方爭執不下,幾乎要通過“石頭剪刀布”來決定最終方案。就在此時,第三位孩子站出來提出:“如果有人輸了會傷心,那為什么不把卡通貼紙貼在香蕉上呢?”這一創意融合了兩種想法,不僅化解了矛盾,還催生出整個祭典中最受歡迎的項目之一。
5
隨著籌備工作日益緊張,原本各自為政的小組之間開始自發協作。“你之前幫過我,現在輪到我來幫你”成為孩子們之間頻繁出現的話語,互助氛圍逐漸形成,團隊精神在實踐中自然生長。
![]()
6
![]()
7
該保育園75歲的園長巖井久美子指出,這種看似自由放任的活動實則建立在嚴謹的教育設計之上。教師并非袖手旁觀,而是提前評估每個孩子的認知與社交邊界,在關鍵時刻輕聲引導:“有沒有一種辦法能讓大家都開心?”但所有決定權始終掌握在孩子手中。
8
在我看來,這種教育模式最精妙之處在于,它并未將“合作”或“妥協”作為抽象道理灌輸給孩子,而是讓他們置身于真實的情境沖突中,親自嘗試、試錯并最終找到解決路徑。
9
畢竟,比起成人反復叮囑“要學會謙讓”,那種自己絞盡腦汁想出解決方案的記憶,才更深刻地刻入孩子的成長經驗之中。
![]()
日本報道截圖
10
小學進階
11
如果說幼兒園階段是對自主能力的初步探索,那么日本小學中的“特別活動”則更像是一個完整運轉的“微型社會”,系統性地錘煉學生的組織力與責任感。
12
位于埼玉市的浦和大里小學,每月都會舉行一場特殊的“代表會議”。四年級以上各班推選出男女代表各一名,聯合圖書館、衛生、安全等11個學生委員會的主席,共約40名學生齊聚一堂,共同商討“如何讓校園變得更美好”。
13
今年學校提出的主題是“讓我們都微笑吧”。孩子們沒有停留在口號層面,而是將其拆解為15項具體可操作的目標,例如“打招呼時注視對方雙眼”“每天至少對十個人說‘你真棒’”,并配套設計了一套可視化激勵工具——“涂色表”。
14
只要一個班級中有80%的學生達成目標,就能在全校展示板上為本班涂滿一格色彩,逐步拼出屬于集體的榮譽圖譜。
![]()
日本報道截圖
15
六年級學生北島幸之介擔任學生委員會主席期間,不僅關注校內事務推進,還主動發起倡議:“我們可以邀請附近居民一起開展社區清掃行動。”這一舉動將服務范圍從校園延伸至周邊街區,展現出超越年齡的社會視野。
16
尤為有趣的是“周三長午休”制度的誕生過程:起初校長出于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擔憂,并未批準延長午休時間的請求。
17
然而,美化委員會的學生們并未放棄,反而組織起全校范圍的清潔運動,用連續數周整潔有序的環境證明了自己的責任心和執行力,最終成功說服校方采納提案。
![]()
日本報道截圖
18
國學院大學教授杉田宏史評價道,這種通過實際行動爭取權益的經歷,遠比任何課堂說教更具影響力。孩子們由此真正理解:想要改變規則,不能依賴情緒宣泄,而必須依靠理性的表達與扎實的行動力。
19
當然,這種教育模式也面臨一些外界質疑。有人擔憂過度強調集體共識可能壓抑個體差異,限制個性發展。
20
但不可否認的是,它有效傳遞了一個核心理念:權利與責任密不可分。想要享受更長的午休時光,就必須承擔起維護環境整潔的任務;希望校園更加溫馨,就得主動投入時間與精力去推動改變。
21
這樣一種根植于實踐的責任意識,無論是在未來步入職場、融入社會,還是面對日常生活中層出不窮的問題時,都將成為孩子不可或缺的核心素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