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點,58歲的周叔又端著那碗“千年不變”的白米粥——配咸菜、蘸油條,吃得心滿意足。可兒子小周一回家就皺眉:“網上說哈佛研究喝粥更長壽,你這白粥就是‘慢性毒藥’!”周叔不服氣:“我吃了一輩子粥,血壓血脂都正常,你倒說說,這碗粥怎么就成了毒?”
父子倆吵到社區醫生那里,醫生一句話點醒眾人:“哈佛研究的是‘全谷物雜糧粥’,不是您這白米+咸菜的高鹽組合。”原來,同一碗粥,原料不同、搭配不同,結果天差地別。
近年來,健康飲食話題備受關注,其中“喝粥”這一傳統飲食方式也引發了諸多討論。哈佛大學一項長達14年的研究,針對10萬名志愿者展開追蹤,結果發現每天飲用約28克全谷物熬制的雜糧粥,可使死亡率降低5%、心血管疾病風險下降9%。這一數據讓“喝粥長壽”的說法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
一、如何解讀這一項研究?
哈佛大學的研究中,關鍵變量是“全谷物”的攝入量。全谷物(如燕麥、糙米、小米、蕎麥)保留了谷物的麩皮、胚乳和胚芽,富含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礦物質及抗氧化物質。這些成分在降低疾病風險方面,發揮著獨特且關鍵的作用。
膳食纖維堪稱全谷物的“健康衛士”。全谷物中的可溶性纖維就像一個個微小的“吸附器”,能精準地吸附膽固醇和膽汁酸,并促進它們排出體外。這一過程如同給血管做了一次“大掃除”,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即“壞膽固醇”)水平。相關研究顯示,每天攝入25克膳食纖維,可使冠心病風險降低15%,這一數據直觀地體現了膳食纖維對心血管健康的積極影響。
全谷物還具備強大的抗炎與抗氧化能力。其中的多酚類物質,如阿魏酸、木酚素等,具有天然的抗炎特性。它們就像身體內的“消防員”,能夠抑制慢性炎癥反應。要知道,慢性炎癥可是心血管疾病、癌癥等慢性病的重要誘因,全谷物通過抑制炎癥,從根源上降低了這些疾病的發生風險。
在血糖調節方面,全谷物也表現出色。其升糖指數(GI)較低,消化吸收速度慢,就像一位沉穩的“節奏大師”,能避免血糖驟升驟降,減少胰島素抵抗風險。這對于預防2型糖尿病至關重要,尤其是對于那些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血糖偏高的人群來說,全谷物飲食是一種理想的健康選擇。
![]()
二、長期喝粥是不是對所有人都有益?
1.糖尿病患者
粥的質地軟爛,消化速度快,這就好比給血糖按下了“加速鍵”,可能導致餐后血糖迅速升高。例如,白米粥的GI值高達70以上,而燕麥粥的GI值約為55。所以,糖尿病患者應選擇低GI的雜糧,如燕麥、蕎麥等,并嚴格控制食用量,避免血糖波動過大。
2.胃食管反流患者
粥的流動性強,進入胃部后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酸反流癥狀。這類人群建議選擇稠度較高的食物,如軟飯、饅頭等,并且要避免睡前喝粥,減少胃酸反流的發生。
3.嬰兒
長期食用糊狀食物會阻礙他們咀嚼能力的發育,影響牙齒萌出和面部肌肉的發展。嬰幼兒需要逐步引入固體食物,通過咀嚼鍛煉口腔功能,促進面部和口腔的正常發育。
4.術后或營養不良者
粥的營養密度較低,難以滿足他們術后恢復或營養不良時對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迫切需求。此類人群需要在喝粥的同時,搭配雞蛋、瘦肉、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保證營養的全面攝入。
對于健康人群,科學建議是每周飲用3—4次雜糧粥,每次約200毫升(含28克全谷物),并搭配蔬菜、蛋白質食物,這樣既能享受喝粥的健康益處,又能保證營養均衡。
![]()
三、如何搭配,才能做到營養均衡?
將燕麥、小米、糙米、紅豆、綠豆等混合熬煮,就像組建了一個營養“小團隊”,能增加氨基酸、礦物質和維生素的攝入。例如,燕麥富含β-葡聚糖,可降低膽固醇;紅豆富含鐵和鉀,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
喝粥時搭配水煮蛋、清蒸魚、涼拌菠菜等食物,能為身體補充優質蛋白、ω-3脂肪酸和維生素C。研究顯示,這種搭配可使營養吸收率提高30%,讓身體更好地吸收和利用營養。
控制熬煮時間,避免過度熬煮導致B族維生素流失。建議全谷物提前浸泡2—4小時,大火煮沸后轉小火煮30—40分鐘,保持顆粒感,這樣既能保證粥的口感,又能最大程度地保留營養成分。
對于特殊人群,還可以進行針對性的調整。老年人可以在粥中加入核桃、黑芝麻,補充不飽和脂肪酸和鈣;便秘者添加燕麥、奇亞籽,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失眠者晚餐喝小米百合粥,利用小米中的色氨酸促進褪黑素分泌,幫助改善睡眠質量。通過這些巧妙的搭配,讓喝粥變得更加健康、科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